历代对诗经的评论历代评论(1)《论语》: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⑵《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3)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⑷《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墉》、《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能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音逢)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为之歌《唐》曰:“思深哉!……不然,何其忧之远也?……”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5)《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6) 《史记•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7) 朱熹《诗经集传》(8)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文学史论(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 章培恒、骆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