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造纸术》教案 6 篇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简介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 206 年至公元前 8 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自从造纸术发明之后,纸张便以新的姿态进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以后又传布到世界各地。“赫蹄”的传说在讲纸的发明以前,这里先讲一个关于“赫蹄”的小故事。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二人都被召入宫,得到了汉成帝的宠幸,一个当了皇后,一个当了昭仪。宫中有个女官叫曹伟能,生了一个孩子,按说应该是皇子。赵昭仪知道了,就派人扔掉孩子,把伟能监禁起来,给她一个绿色的小匣子,里面是用“赫蹄”包着的两颗毒药,“赫蹄”上还写着“告伟能,努力饮此药,……,”就这样,伟能被逼着服毒死了。这张包着药还写上字的“赫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二世纪末叶,我国学者应邵(东汉著作家。字仲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少时笃学博览。献帝时,任泰山太守。献帝初,旧章湮没,书籍罕存,他编集所闻,著《汉官仪》十卷,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制,多为他所订立。还著有《风俗通义》三十卷、《汉书集音义》,今佚)解释说,它是一种用丝绵做成的薄纸。原来在西汉时代,我国已经能制作丝绵了。制作丝绵的方法是把蚕茧煮过以后,放在竹席子上,再把竹席子浸在河水里,将丝绵冲洗打烂。丝绵做成以后,从席子上拿下来,席子上常常还残留着一层丝绵。等席子晒干了,这层丝绵就变成一张张薄薄的丝绵片,剥下来就可以在上面写字。这种薄片就是“赫蹄”,也就是丝绵纸。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一零零年),许慎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这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