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 1999 年 8 月 13 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忽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主要方面。学术界对此问题未见专门探讨。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一、什么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学科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设计),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等。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在课程的编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针对目前情况,在数理化等学科上切忌俯深、偏难 i 在文史政等学科上,切忌唱高调,一味强调道德信仰,;忽视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防止疲劳和厌学情绪的发生。在教学目标上,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的发生。在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中,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涉及到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具体体现为主体性的学生观、广义的知识观、发展性的教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