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1)对象和任务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2)发展城市地理学的完全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3)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2、城市概念: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3、空间分析学派1)背景50.60 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2)内容地理学在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① 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② 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3)评价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④ 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4、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涵义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3)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中国城市化率为 52.57%5,卫星城1)概念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 100km 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2)功能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3)发展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 70 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6、郊区化1)概念50 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2)引发郊区化的因素人口流动和住宅郊区化,商业部门的郊区化,工业的郊区化。3)后果郊区住宅激增,就业重心向郊区移动;城市人口分布状态改变。7,逆城市化1)概念 7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和就业从特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扩散的过程。2)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们价值标准的变化。8、再城市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