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建共产党到成立新中国丨1934: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王贵胜学习时报2019-10-131934年,中共中央领导中央红军主力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的《人类1000年》一书,公布了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1000年间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的100个重大事件,中国入选了3个,其中之一就是1934年的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是中华民族英勇奋斗的壮丽史诗。(一)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全会讨论了博古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报告,错误地断定中国已存在“直接革命形势”,继续坚持过左的土地政策,将“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全会改选了中央政治局,选举产生了中央书记处,博古仍负总的责任。此时,经过半年多准备的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自任总司令,决定首先以50万兵力,分几路“围剿”中央根据地的红军。1934年1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发起异常凶猛的军事进攻。4月,国民党军队逼近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中央苏区在军事上已陷入四面合围。面对国民党重兵进攻,毛泽东、张闻天等人都不主张红军与敌军死打硬拼。但博古信赖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没有采纳他们的正确意见,坚持“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战法,命令红军主力坚守广昌。博古和李德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的名义发布《保卫广昌之政治命令》,要求红军同敌人“决战”。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愤怒地讲:“如果固守广昌,少则两天,多则三天,三军团一万二千人将全部毁灭,广昌也就失守了。”4月27日,国民党军向广昌发起总攻。当晚,红军被迫撤出广昌。广昌战役持续18天,是第五次反“围剿”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红军伤亡5000多人,占参战总兵力的1/5。这次战役的惨败,宣告了李德的“短促突击”战法彻底破产。1934年5月,中央书记处作出放弃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军事转移的决定。随后,中央将这一决定报告了共产国际。不久,共产国际复电同意。(二)—1—1934年7月,国民党调集31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发起全面进攻。到9月下旬,中央苏区仅存在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狭小的区域之内,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已成定局。为筹划战略转移事宜,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政治上由博古做主,军事上由李德做主,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施。1934年10月10日,这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日子。当天,中革军委发布命令:由中央红军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成“军委第一纵队”,总人数4600余人,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委;由中央党政军机关、卫生部、后勤部、总工会、青年团、担架队等组成“军委第二纵队”,总人数9800余人,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委。中央红军参加战略转移的主力部队,总人数8.6万余人。10月17日,中央红军主力出发了。毛泽东感慨万千地说:从现在起,我们就走出中央苏区了。这一天,参加长征的每个人并不知道,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军事远征就要开始了,踏上征程的每一个红军都将成为前所未有的英雄史诗的主人公。留下来坚持斗争的领导机关叫“中央分局”。最先被确定留下的“中央分局”的领导人是:项英、陈毅、贺昌、瞿秋白、陈潭秋,其他留下的高级干部是:何叔衡、刘伯坚、毛泽覃、古柏等。这些人都明白,留下来就意味着九死一生。后来,他们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三)中央红军的行进方式是“甬道式”。走在队伍中间的是两个军委纵队,在其前后左右,是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分别位于军委纵队前方的左右两边开路,第八军团和第九军团分别位于军委纵队的左右两侧护卫,第五军团在军委纵队的后面担任后卫。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的第一道封锁线,是赣南安远、信丰间的粤军防线。粤军在与中央苏区交界的防线部署了东、西两个战斗群。粤军这样做,是想让中央红军不要入粤。8万多红军入粤,绝非粤军所能力敌;数十万蒋军再跟随入粤,他在广东数年经营的成果必然毁于一旦。此前,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