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茅盾《子夜》个人读书感想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 30 万字。茅盾于 1931 年 10 月开始创作,至 1932 年 12 月 5 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这里 XX 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茅盾《子夜》个人读书感想,希望能帮到各位。 茅盾《子夜》个人读书感想一 早起,无事,想起茅盾。我记不起读过他的文字,便翻翻。《白杨礼赞》和《风景谈》原来是中学读过的,这次重读,发现一是写的好,二是不喜爱。写的好的部分是状物,不喜爱的部分是抒情。我觉得大自然原本是美好的,完美的,并不需要加上人,而人类既然出现,便应和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换一个说法,人类的出现,并没有令自然更完美,而是恰恰相反 —— 人在自然中的活动,常常是破坏和谐,而且不可逆转 ——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是远离了战争和饥饿贫穷后说的话。以散文论,朱自清更入我心。带有强烈政治主张的文章,此一时彼一时,如此而已。 好吧,公平一点,茅盾既以长篇小说见长,便去读《子夜》。我用了一整天,干了两件事,读完共十九章三十万字的《子夜》,擦了四块玻璃一扇门,当然另有两壶好茶作为犒劳。既已读完,便说读后感。 先说得。所得也大。民国一十九年,乱,各处战争不断。上海滩,金融投机盛行。工业资本,农业资本,官僚资本,齐聚于此。当时的公债投机,凌驾于工业投资和农业投资之上,与政治投机军事投机也常常纠缠不清。人性贪欲的恶之花,凭借资本的力量和金融的杠杆,被无限放大,并反过来焚毁了自身。反观当下的经济,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投资,然后才是传统的工商业投资和农业投资,逻辑上与当年并无不同。经济换代了,时移世易,事件纷呈,但是从高处远处看,有赢家赢的,必有输家输的,道理不会变。 作为时代记录,《子夜》有独特的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另说。 在我喜爱的小说家的笔下,人物形象是丰满的,从来处来,往去处去,万物皆有因果。世态纷呈,人于其中,其中的种种进展,一切偶然的背后,千丝万缕,冥冥中已有天定,就像月的圆缺花的开落那么自然。小说家别具慧眼,巧加剪裁而不落痕迹,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却安稳妥贴于情理之中……显然,我是在说别的。 最后,我所欣赏的作品,底色之中总有悲悯之心,如弘一大师绝笔之“悲欣交集”。茅盾先生创作《子夜》时,年仅三十有五,盛名之下,可能是我过分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