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使用任晓庆(北京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控制心律失常的基础措施。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的结论,使人们对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临床上如何正确、安全、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需要临床医师引起重视的问题。安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需要掌握循证医学结论和药物的药理特性;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治疗;严格掌握临床用药适应证;加强用药后反应的监测;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1]。现对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证和使用注意事项进行简述。1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1 奎尼丁(quinidine)[2]药理作用:为 Ia 类抗心律失常药,对细胞膜有直接作用,主要抑制钠离子的跨膜运动,影响动作电位 0 相。抑制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兴奋性,降低传导速度;抑制外向钾电流而延长有效不应期。其次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心肌收缩力。通过抗胆碱能作用间接对心脏产生影响。适应证:虽对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有效,并有转复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作用,但由于不良反应较多,目前已少用。口服主要适用于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经电转复后的维持治疗。使用注意事项:奎尼丁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有:①促心律失常作用,一是抑制心脏,产生心脏停搏及房室传导阻滞,较多见于原有心脏病患者。二是使心电图 QT 间期明显延长,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可反复自发自停,发作时伴晕厥现象。②金鸡纳反应:可产生耳鸣、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胃肠道障碍、心悸、头痛、面红等。严重者可引起眩晕、震颤、惊厥、昏迷甚至死亡。一般与剂量有关。③其他还有消化道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和粒细胞减少等。因此,奎尼丁禁用于 II度或 III 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病窦综合征患者。对于地高辛中毒、I 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室内传导障碍等,有可能导致传导阻滞加重,故应慎用或不用。对该药过敏者或曾应用该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禁用。1.2 利多卡因(lidocaine)[3]药理作用:利多卡因属 Ib 类药。可抑制心肌细胞钠内流,降低动作电位 0 相除极速度;促进细胞钾离子外流,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慢传导而非延长不应期,其终止心律失常的作用是将单向阻滞转为双向阻滞。适应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