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中赞扬了曾子的高贵品质。4.结合现实生活,给【甲】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5.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二)【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蹴尔而与之蹴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③公孙仪相鲁而嗜鱼嗜④其弟子谏曰其2.翻译句子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7.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三)【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③公被狐白之裘被:④乃令出裘发粟裘:2.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之谓失其本心。②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3.【甲】全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