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无成本控制或者不执行现在的施工竞争大,市场混乱,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企业只管想尽办法去中标,至于中标后如何修建,如何盈利根本不知道,更别谈如何去控制成本。成本控制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大到整个工程的施工预算总价,小到每笔材料的消耗量,都应该在施工前明确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下去。但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根本没有成本控制的概念,或则说有概念但是没有具体目标,还有的制定了控制目标,但是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执行,消极应对。比如某桥梁项目,招标清单上钢筋工程量为 800 吨,实际采购 900吨,实际消耗量 12.5%,已经远大于我们的定额消耗量了。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对材料计划没有严格审核,没有一个控制目标,不够了就买,对材料完全失控,如果该项目制定了成本控制目标并且严格执行下去,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的误差?02 材料采购及管理混乱在亏损的项目中,材料无计划购买、“高价材料”、质量问题、进出库管理混乱、无限额领料等现象比比皆是。1 超额采购 一些项目部门的物资人员,特别是亏损的项目部门,没有经验可谈。他们购买材料数量讲的是个大概,超定额购买更是习以为常。其结果必然是材料的积压或消耗超支。2 人为超纵价格 在材料采购阶段,价格偏高和部分材料的质量达不到标准,是工程项目亏损的又一个因素。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材料的价格千变万化,无论任何有经验的材料人员都难以掌握相对合理的价格信息,加上销售商利用回扣、好处费等吸引采购人员,从而使项目部难以购买到价格相对合理的材料,提高了工程项目的材料成本。如果个别采购人员有意舞弊,将材料价格故意提高从中牟利,则项目部的损失会更大。另外,由于一些企业信用等级的降低和现金周转的需要,使得销售商十分在意是否以现金购买材料,从而使现金与非现金购买材料的价格相差较大,最高时能相差 10%以上。而项目部由于资金紧张,或者采购人员不会计算采购材料过程中的资金成本,最终购买了高价材料,从而增加了工程项目的成本。3 质量不达标 由于采购人员对材料的质量标准知之又少,又购买了一些质量标准的材料,使得实际消耗的材料数量增加,造成成本超支。4 收发制度如同虚设 在材料验收、保管、出库阶段,一些项目部根本没有收发制度,材料采购人员购买的材料无人验收,更无实物账,因而就谈不上保管和出库;或者是虽有收发制度,但验收不及时、不认真,保管形同虚设,账物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