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梁光挂(南宁三中平果分校)【教学设计】一、内容与内容解析本节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中第一节“函数与方程”的第二块内容,是在学习了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后,研究函数与方程关系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结合函数大致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出相应方程的近似解,理解二分法的思想及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本节内容是课标教材中新增的内容。在初中,学生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等简单方程的求根问题,但是实际问题中,有具体求根公式的方程是很少的。对于这类方程,我们只能根据根的存在性定理判断根的存在,在利用二分法可以求出方程给定精确度的近似解。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二、目标和目标解析本节课要求学生懂得解决“如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么一个问题,而二分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解法或通解法,既然是“近似解”,那么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由“求”转变为“找”显得更加贴切,也更好理解。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学生理解二分法的思想,真正理解怎么去“找”近似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二分法的基本思想,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给定方程满足一定精确度的近似解;(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体会二分法,感受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近似思想、逼近思想、算法思想;(3)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二分法的基本思想,把找方程近似解转化为缩小函数零点所在区间,对函数与方程的关系及化归思想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学难点:对精确度的理解,用二分法求近似解中,在不断缩小区间时,对区间端点的循环迭代替换的理解.三、学生诊断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的时候可能会对二分法的本质理解不够透彻,特别是在“循环迭代与替换区间端点”这一环节的理解上相对比较困难,对精确的理解耶比较困难。同时在运算过程中,数值较繁琐,这些都使学生对本节的学习与理解产生较大的阻碍,在课前应给学生提前预习,以做好思想准备。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并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这些成为本节知识学习的生长点,在用二分法求近似解的步骤中又渗透着算法思想,为今后的算法内容学习埋下伏笔。但是学生对动态与静态的认识薄弱,对于函数与方程的联系缺乏一定的认识,这些都给学生在缩小零点所在区间的过程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思考和总结,使他们理解问题背后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将问题导学法、讨论法、游戏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完成本节的内容。学生的课前准备:1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熟悉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2准备好科学计算器,熟悉科学计算器的使用;3完成老师发给的导学案(附件中)。教师的教学准备:将上课内容制作成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也学习了方程的根的存在性定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有什么关系?答:方程的根是相应函数的零点,函数的零点是相应方程的根。求一个方程的解时,如果直接从方程角度入手难度较大时,我们可以尝试从“求函数的零点”入手。2.还记得根的存在性定理吗?答:如果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那么函数在区间内有零点,这个零点也是方程的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对上节课的复习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知识保障。(二)新课讲授在数学学习中,解方程将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问题1:你会求下列方程的根吗?【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方程入手,引入求方程根的话题,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对于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