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角度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从而产生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认识和掌握跨文化差异对世界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哲学角度先介绍了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根源,然后论述了这种差异在诸多方面的表现,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不同,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此说,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同时研究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一、价值观的内涵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在中国,虽然传统的价值观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然而一种严密的、不可抗拒的价值取向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价值系统,它变成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可评价系统,变成他们民族性格的基石。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它与文化一样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用肉眼无法看见,但是通过观察人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持有什么价值观。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产生的根源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哲学基础和历史发展。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们的行为。哲学基础对中国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哲学:儒家、道家和中国的佛教。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视悟性,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人重“领悟”“言外之意”,乃至对重“含蓄”、追求“韵致”的思想方式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都不想让人马上知道,而要让人想一想后领悟出来。中国人的思维更具有模糊性。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从后来的 16 世纪到 18 世纪的弥漫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试验,注重形式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