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也能写出好作文要让农村学生写出好作文,已成为农村家长和老师们的共识,但如何能让农村学生写出红的作文呢?笔者同许多在农村工作的语文老师一样,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研究。一、展现农村特色,不拘农村题材农村的家长和在乡村工作的语文老师普遍有种感觉,农村学生好像没有什么素材可写;学生中也大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其实,师生、家长的这种类似的感受源自同一认识,认为农村题材有点“土”,不够新颖,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因而放弃了大量唾手可得的素材,人为缩小了选材范围,继而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其实,“土”就是一种特色,是农村学生习作的最大特色。农村学生土生土长在乡间。他们玩的游戏,如:粘知了、钓龙虾等;他们参加的民俗活动,如:打年糕、放社火等;以及乡间的春播秋收,四季变化,新农村的建设等。这一切只要抓住乡土特色,在许多人眼里任是很亲切、很新奇的。同时,这些题材也都是农村学生亲身参与、沉浸其中的,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日后走进学生的习作里,学生们更容易把握,也较易写出好的文章。农村题材反倒是农村学生的一大优势。当然,随着农村快速发展,农村学生走出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老师抓住农村学生与农村题材之间那种天然联系的同时,也应让其它题材补充进来,丰富农村学生的写作素材。在学生习作中尽情展现农村特色时,也不至于只拘泥于农村题材,再度人为缩小选材范围。让各种类型的题材都来为农村学生服务,让他们能写出好的作文。二、适当降低标准,保护写作情感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客观上的确具有较大的难度。确实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畏难情绪的产生。但现实中,农村学生中普遍惧怕写作文这种现象的产生,更多来自家长和老师过分殷切的希望,人为制造出的各种拔苗助长式的“高标准”。例如:设定一个超出学生能力的字数要求;写一个学生没有认知经验的新颖题材。当出现这一情况时,学生中间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长此以往,势必造成负面情感体验地不断积聚,对学生的写作情感是一种沉重地打击。此时,要求学生写出好的作文也就无从谈起。与其让各种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过早过快地消耗学生们珍贵的写作情感,倒不如适当地降低一些标准,让写作要求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让他们充满信心地觉得这次的作文他有本事写好。这样,一次次作文练习在他们的眼里就不再是一项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是充满着想象乐趣和成功喜悦的文字游戏。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会逐步确立学生对作文的自信,建立起长久的写作兴趣。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当农村学生的写作情感和兴趣得以保护,那么离他们写出好的作文就不远了。三、指导分段观察,注重片段练习农村学生的习作常常给人一种干瘪生硬的感觉。一件本可以写得生动有趣的事,他们聊聊几句就写完了;一个本可以出彩的细节,他们却写得干巴巴的。学生们自己在写作时,往往也觉得明明亲身经历的事件却在提笔是模糊不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根本,除去写作技巧上的因素外,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只是大致上的浏览,没能够有意识的仔细观察事件中的重要情节,没能及时将细节和感受记录下来,从而将事件逐渐淡忘。针对农村学生身上出现的这种问题,就需要老师下意识的在平日里带领并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拆分事件,提取关键点的情节,分段仔细观察,并对其中的片段进行练习。例如:分段观察升旗仪式,第一次就引导学生观察旗手们的动作;下一次就指导观察升旗时,同学们的动作、神态;再下一次就观察同学们唱国歌的状态。学生一次就认真观察事件中的一个情节,并对这一情节进行片段练习。这些篇幅不长的练笔,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更容易加深他们对事件的印象,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勤于动笔的写作习惯,为写出好的作文打下基础。四、指导同伴互评,合作提高水平农村现行的作文指导、评讲课一般是两节课连上。两节课里,老师只能对总的问题进行指导、评述。事实上,这远不能达到对班级上众多学生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作文教学上的短板,使许多的农村学生长期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