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情出发、直击高考,使课堂效率最大化——2016年温州市高三英语一模分析研讨会高考阅读复习指导课教学反思平阳中学易凌燕刚拿到这个课题:一模之后的高考阅读复习指导课,不知如何下手。在一模之后高三复习的后阶段,学生对于一般阅读技巧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比如skimming,scanning,inferring,guessingwordsfromthecontext等。在这一阶段的复习课中,再指导这些显性的阅读技巧,无异与无病呻吟,矫揉造作。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必定是正确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于是分析了学生一模和期初考试的答题情况,再结合学生平时的做题表现,发现学生在做类似高考浙江卷D篇这类文学类文章时错误率较高,究其原因,有词汇量不足、阅读量太少、学生在做此类题的畏难心理,还有就是,对于我所在的一类学校的学生,已经不是细节定位不到或者定位不准的问题,而是即使定位准了原文,还是无法理解文章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对长难句的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于是,我把课题范围缩小为“高考阅读复习——文学类文章:理解长难句”。本节课的选材是一篇地道的英语原版文章,语言地道,内涵丰富。我根据高考浙江卷D篇的难度和要求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使其符合高考的难度和学生的水平,其中的几处长难句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品鉴。本文讲述的是作者在经过十多年的不懈追求,终于建立起梦寐以求的读书俱乐部,并结交到了新朋友的历程。指出了跟作者一样的三十岁以后处于中年的人们难以结交新朋友的原因,并蕴含了作者对真正朋友的定义:住的近,在自己处于危机时能给予帮助、信任并可以照顾你的孩子的人。暗线是作者的情感变化:pitiful/lonely/friendless--active--aggressive--stillhopeful--excited/happy/proud...。基于以上的学情研判和文本解读,我把本课的目标设定为:Bytheendoftheclass,sswillbeableto1.telltheemotionalchangesofthewriter.2.comprehendthelonganddifficultsentencesmentionedinclass.3.dotheexercisesofthereadingcomprehensionrelatedtothepassagecorrectly.在理解长难句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句子的写作手法和修辞,如对比、指代、借代等,关注连接词如so等,以及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旨进行理解等。鉴于文本的篇幅长,阅读难度较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运用到处理学生真正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解决的主要问题上,我提早在上课前一天晚上把文本材料当作预习作业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理解文本。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最后的做题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当然,仅在一堂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解决的问题毕竟不多,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地分析学情,把握课堂宝贵的时间,帮助解决学生哪怕是一两个问题,也是好的。阅读复习是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节课之功,教师对于学生高考阅读复习的指导要有一个全局观念,力求让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性的技能,举一反三,提高阅读的成就感和幸福度,摆脱畏难心理,爱上阅读。反思这节课,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高三后阶段的复习课上,这样的阅读课容量还是太少,没有紧扣高考节奏,在高考前剩下来的这八十几天的时间里要紧紧把握高考脉搏,做题研题,教师要增加自身的阅读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改编文章能力和命题能力,立足学生,让学生多练多思考,提高课堂容量,优化课堂效率,才能使高考复习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