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因材施教内容摘要:因材施教原则,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新认识因材施教原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发挥这一教学原则的积极作用。文章为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应用效果与历史上有关因材施教的分散材料和观点加以分析整理,形成系统的的结论,以利于教学。因材施教、教育教学、素质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中外教育史的记载中,探索因材施教在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作用,并在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材,指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知识能力等。这里不仅包含“天生我材”的成分,也包含“孟母三迁”前后不同环境造成的人的不同的品性。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爱好和擅长。因材,不仅表现出对“材”的客观差异性的了解和承认,而且充分体现了对“材”的尊重和以“材”为施教依据的正确态度。就是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施教,不是“施知”,因为它指的不是单纯的对受教育者交付或给予知识,而主要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受教育者领悟,指导受教育者习得,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包办完成学习,即孟子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二、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倡导者,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丘(前551~前479)。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总是针对学生材质禀赋的差异,或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测和期望,给予不同的解答。如《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孔子时还没有出现班级教学,虽有集体讲习,却重在个别教育。而个别教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形式。孔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个别解答,从不给予唯一的答案,也不限于单一的形式。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也孔子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论语·先进》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代学者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这一则记载的注释是:“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这就是“因材施教”这一命题的出处。“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这条教学原则,造就的不仅仅是上述四个学科、十个学生。正如程颢、程颐兄弟指出的那样:“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矣,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史记·孔子世家》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这样一批禀赋才能各有所长的学生,为当时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道德进步和文化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孔子之后的历代教育家,不论是否儒家道统的传人,都不乏坚持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案例。三、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曾经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后来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美育的提倡和实践,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致力研究西方美学和教育,而且对中国传统的教育遗产,也进行了认真的批判继承。他同样重视因材施教,曾经明确指出:“总须活用为妙。就是遇有特别的天才的,总宜施以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