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新一轮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尽管对其论述的著作、文章很多,但就其理论基础而言,至今仍争论不定,其主要观点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等。分歧的焦点主要表现在知识观和教育本质观的不同,知识观的分歧主要是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争,也有人提出用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来消解这种主、客观知识的争论。客观主义认为知识的主体是客观世界或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主观主义认为知识的主体是意识据以建构客观世界的主观意义,前者视知识为客观映射于主观的结果,后者视知识为主观建构客观的结果。这是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两种不同的认识论立场。而教育观的争论表现在对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塑造人”还是“引导生成人”的不同观点的分歧。这些争论焦点的背后反映的是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从新课改的要求和课程实施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人本主义无疑是本次课改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下面仅就人本主义加以分析。一、人本主义哲学概述一般认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泛指一切从人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体,认为人应该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人的意志、生命派生的,认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是人赋予的,科学的方法不能得到真正的实在,不能认识任何事物的本质,只有用知觉的方法,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本质的认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由多种哲学流派组成,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20世纪上半叶存在主义成为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流派,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宣称人是哲学的根本,“哲学就是人学”,“存在先于本质”,“个人自由选择”等。它真正体现了对人的理解和尊重,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自由地进行选择,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认为人通过客观的手段所得到的任何知识都是假的,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得到的,真理不是人们的发现,而是个人选择的产物,对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学习观哲学是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总体反映,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纵观历史,大凡具有深刻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无不借鉴了哲学和社会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受人本主义思想影响,提出过各种人本主义教育学说,而兴起于二十世纪50—60年代,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和关心的是人的本性、潜能、和价值,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独立人格。认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能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去发展自我、对未来做出能动的选择;人性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自然地成长,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人具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心理潜能,这些潜能是人所特有的极其宝贵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挥潜能是人的高级心理需求,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实现这一目的就是“自我实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它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它自己的痛苦与快乐,人所表现的任何行为不是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而是发自内在、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情感与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与综合性的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发挥潜能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即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和班级成员进行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强调学习中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