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实行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更不用说有什么兴趣了。本文试从中学语文课堂的激趣艺术入手,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一、让教师在课堂中“活”起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所以教师是课堂活跃的关键,由于传统教学的惯性束缚,许多教师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与活力,变得一本正经,严肃死板,导致了语文课堂如潭死水。新课程标准为教师们指点了迷津,我认为教师至少应从这四方面去努力。1、更新观念,激活课堂一个人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他工作中的种种观念,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只有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一的讲解发问为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这样就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精神中任意驰骋。2、语言诱惑,激活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反馈信息的中间媒介,是沟通感情的桥梁。苏霍母林斯基说过:“教师语言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因此,课堂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的“催眠曲”。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笔者认为应具有以下特点:简洁性:语言精炼,不讲废话。条理性:逻辑严谨,条条是道。形象性:富有变化,绘声绘色。趣味性:生动有趣,不忘幽默。3、赏识评价,激活课堂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轻松快乐的课堂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绪,能激活学生的大脑细胞,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表达的欲望。即使是平时比较沉默的同学,也会受到集体情绪的感染,努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会情不自禁地有了“老师,我想说的”涌动。这就需要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专心注意时,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发言精彩时,教师竖起大拇指。课堂上多用“你真聪明!”“你的问题提得真妙!”“我喜欢你!”“说得好!感谢你”“夸夸你,你真棒!”等语言。哪怕他们说错了,也要对他们的勇气精神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多得些认同,少些失落感、失败感。这样,课堂上学生不再拘谨,踊跃参与,使课堂活跃了起来。4、不断学习,激活课堂要使教学上有特色,课堂上有生机,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步入学校,对教师持有敬慕心理,教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是他们的榜样。为师者如果不能让学生折服,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尔尔”的想法。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丰富的人文性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社会的语文教师光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而应该是一个“自来水家工厂。”这样教师就能在课堂上纵贯古今、横贯中外、天文地理、科学技术信手拈来,语文课也必定能左右逢源、活力四溢。二、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1、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需要教师营造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和保证。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多边活动的场所,学生主体参与是这种多边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而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则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氛围不宽松,要想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创新,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形成,要靠教师。需要教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