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3答案解析1答案C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来文化采取鄙视的态度,而材料“‘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主张借鉴西方,说明魏源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D项不属于魏源的观点,错误。2答案B材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由以文科和军事为主向社会科学类转变,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B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翻译的书籍,与政府主导无关,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地位问题,C不正确;D说法与史实不符。3答案C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没有涉及不平等条约带来的主权丧失,不能由此推断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说明清政府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但没有改变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认识,仍然坚持天朝上国观念,故B项错误;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符合外交国际惯例,故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由此掀起洋务运动,与材料中“1848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答案C根据“坚持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可以得出时务学堂注重救亡,鼓吹维新,C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时务学堂是维新派创办的,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宗旨,而不是学习内容,B项错误;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D项错误。5答案A据材料“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重新解释经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对儒家思想重新解释和整合,使之走向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康有为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康有为以西学取代中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明显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6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谭嗣同否定了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其根本意图是宣扬西方思想鼓动社会革新。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赋人权,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改变社会经济观念,故C项错误;谭嗣同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7答案D本题考查严复的思想。根据材料“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可知,严复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反映了他的思想具有进步性;根据材料“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严复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的‘进士出身’荣誉称号”可知,严复为自己没有取得科举功名而气馁,最后接受了清政府赐予的称号,反映了他的陈旧思想。综合上述现象可知,严复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D项正确。严复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不是推翻君主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清末新政”,排除C项。8答案A根据材料中“《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而薄今”并结合所学可知,张之洞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故A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与材料中“不泥古而薄今,力变从前积弊”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张之洞由于其阶级属性不可能彻底改弦更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戊戌变法,故D项错误。9答案D黄宗羲的思想适应了近代反对民主专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D项正确。10答案A材料“当下的革命阻力……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反映了民众之心理不符合革命的形势,说明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仍然曲折,D项错误。11答案B从材料来看,陈独秀倡导政治解放、宗教解放、经济解放以及男权解放。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上述“解放”的根本在于实现个性的独立和人格的自由,B项正确。A项说的是政治解放,C项说的是宗教解放,D项说的是男权解放和经济解放,均不全面。12答案A“无问西东”是指对先进文化要继承、发展,不要区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这体现了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13答案(1)变化:从顺从天道进行周期性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