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辩证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而辩证法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在这一领域上发展并完善他们的思想。中国在很久以前就提倡要用客观辩证的眼光来认识世界。《易经》是中国辩证法观念的萌芽,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纵观历史,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就有“物必有盛衰,完事必有弛张”的思想。中国古代辩证法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宝库,又创造性地增添着人类认识史上真理的颗粒。本文就通过讲述《周易》、老子、韩非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来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 《周易》的辩证法思想 1.1《周易》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周易》是一个以太极为起点,以八卦为核心的系统。代表万事万物的卦形纷繁复杂,但其构成要素却极其简单。阴爻、阳爻按照不同的次序、位置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即卦象。从而代表不同的事物及事物不同的性质和功能。爻变卦变,卦变象变,象变物变。正所谓“牵一爻而动全卦”。事物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六十四卦是个大循环。《序卦》将“未济”卦放在最后正说明这个循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式的无限发展。“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是作者对“新陈代谢”这一宇宙发展普遍规律的最古朴、最简炼的表述。《周易》是以对立统一的概念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体系。太极生两仪,为天地,为阴阳,为男女,为日月,为昼夜。由此产生的万事万物无不两两对立统一。“一分为二”是《周易》的根本观点。事物都是对立双方的统一体,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包含,又相互对立。“一阴一阳之谓道”,“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由此产生的万事万物无不相互区别、对立面又相互统一。对立统一的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易”,就是变。“生生之谓易,《周易》通篇都在讲变化,《周易》中认为事物变化的原因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同时《周易》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基本思想,“坤至柔也,而动也刚。”这段话的意思是指,阴气始,发展下去,微而积渐,以致坚冰。也就是俗语中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变冰,柔变刚,是量变引起质变。《文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由早辨之不早辨也。”这进一步包含了量变达到一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