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关键词:生活真情探究健康成长在作文训练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愿意关注自己的生活,不愿意抒发真实的情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学生不太愿意去思考体悟生活,没有记录下自己感悟的习惯;第二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小、太平常、不值得写。在一次以“触动心灵的一件事”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找出了一些空洞的虚假的文章和两篇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文章,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探究中他们既认识到前者有流于叙事、缺少真情、无病呻吟等不足,也认识到作文可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从而写出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而此后一个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对自己习作的反思使我更充分的认识到这样的写作引导不只是对作文教学有帮助,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很有帮助。关注生活,抒发真情学习语文,作文是个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在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不愿意关注自己的生活,不愿意抒发真实的情感。新学期里,几次作文训练更让我感到这已经是学生作文的普遍问题。而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新课程教学中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①,“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②。两相对比让我有些担忧,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的不足,关注生活、写作生活化的作文,我思考着这个问题。首先要找到他们不愿意写生活化的作文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丰富的生活吗?的确,现在学生的竞争压力大,学业负担还有些重,可是这样他们就不拥有丰富的生活了吗?其实不然,他们有家庭,有朋友,有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而且现代社会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学生的生活也并没有脱离这个社会,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了解社会的渠道。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写呢?通过研读学生作文以及与部分学生交流,我找到了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学生不太愿意去思考体悟生活,没有记录下自己感悟的习惯。信息轰炸的社会有时使他们难以静下心去思考,而有些事情他们刚刚接触时颇有感悟,但这些感受稍纵即逝,等到提笔写作时才发现脑子里空空如也。第二、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小、太平常、不值得写,而更愿意去写古人的事,更愿意去写社会的重大新闻,更愿意去写报刊杂志上的事。其实大事件固然容易使人有感触,但是身边的事往往更容易写出个性,写出真情。掌握了这些信息,我决定利用一次以“触动心灵的一件事”为话题的记叙文评讲课的契机,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适时加以引导。首先我展示了在选材上有以下几种倾向的作文:热衷于写古事,例如李雨潇的《霸王别姬》发挥联想和想象,改写和扩写了乌江岸边发生的故事;热衷于选大题材,例如庄园的《刘翔的冲刺》讲述了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热衷于写别人的事,例如徐轲的作文从第二段“那天我读到了一篇关于著名劳模时传祥的文章”开始,一直到最后一段“读完后,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结束;热衷于写假事,例如描写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得到了周围邻居的帮助。这些文章的展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分组进行了探究讨论。在小组长的总结发言中,他们谈到了自己的认识:沉浸在对历史的回忆中的文章往往只是流于叙述事件的经过;而那些大事也许的确触动过心灵,可是有太多的人对此发表过感触,文章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大量引用一些别人的语言,没有自己的真实感悟;而胡编乱造,必然是无病呻吟、苍白无力,会给人以虚假的印象。听了这些发言,我非常高兴,同时也告诉学生:我们的作文诚然扎根于经典文化的土壤,但我们更应走进社会,更应走进生活的大熔炉,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作文,才是最为新鲜的生动的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文。接着我展现了两篇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文章。一篇是张璐遥的《心中甜甜的涟漪》文章讲述了每次自己回家家门就会准时打开,因为好奇,一次学校临时早放学,自己躲在一旁观察才发现了妈妈的秘密。“夕阳快下山了,就快到我平时放学回家的时间了。家里的门开了一条缝,又轻轻的关上了,没有一点声音,似乎经过上百次的演练,那动作熟悉而又亲切。过了几分钟,门又开了一点,又关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