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产业工人技术素质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将加速发展,产业结构、经济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对高技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特殊国情也决定要继续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的转变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随着劳动力缺口的增加与产品本身对管理、技术要求的提高,企业需要培养一批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新兴产业工人队伍,以满足企业战略需求。新形势下在促进产业经济优化转型中,企业如何提高工人技能素质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企业生存和发展不仅就需要一大批高新科技人员,而且还需要一支技术精湛、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职工人才队伍。一、我市工人队伍技能素质状况我市职工队伍整体技术素质呈平稳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从职工技术等级结构看,大多为初、中级技术工人,掌握技能较为单一,高级技师人才奇缺。从职工学历情况看,学历普遍偏低,高学历人员更是奇缺,职工文化素质状况比前几年有所提高,但是整体文化层次较低,知识型人才数量较少,具有硕士生以上高层次学历的更是凤毛麟角。我市技术工人数量缺少、技能结构的断层和知识结构的陈旧,与我市经济跨越发展、崛起腾飞的要求极不适应,严重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我市作为海西经济开发区的地位。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工人技能培训的机制不健全,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一是企业没有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规划,一般只是参加上级单位和业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在组织内部培训上,缺乏对技术工人培养的主动性,有所顾虑,不敢投入,怕出现跳槽现象,造成人才流失;二是缺乏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局限于完成培训任务,在培养方向上只着于眼当前岗位的需要,没有更好的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三是企业注重经济利益,对技术工人更多的是使用,缺少教育培训,生产任务较重的企业,不愿意为技术工人的培训安排时间,只要求工人按照操作程序尽量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利润;四是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技能培训平台,针对一些特殊岗位的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由于企业培训渠道有限,很难找到合适的平台让工人进行培训、交流和接受继续教育。五、企业对职工教育认识不足,缺乏鼓励“技工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大多企业未把学习培训、技术水平、贡献大小和工资奖金挂起钩来,缺乏技工人才培养的计划、管理和激励等相关措施,更谈不上建立一个高标准、高起点、高效能的现代技术工人培养和管理机制,客观上制约了职工教育的发展;(二)工人教育培训方式不能满足职工需求,教育经费投入少老旧传统的培训方式不能满足工人日益增长的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的需求。职工教育经费明显不足,经费投入少。十分有限的经费使用,真正能用到一线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身上的很少,一些非公小型企业在职工教育经费上基本没有投入,再则劳动部门的技能鉴定费用(高级技工)至少上千元左右,这对一线工人来说难以承受,企业不愿意承但,致使一些职工望而却步。(三)、工人对技能培训的淡化部分技术工人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他们认为自己现有的工作技能已经足够能应付目前的工作,不需要再进行学习深造了;还有部分技术工人认为自己在一线岗位上工作,地位低人一等,即使参加了培训,也改变不了目前的状况,因而,业余不愿花在学习技能上更多的时间,处于较被动的状态,缺乏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工会文化教育阵地萎缩,难以承担职工职业技术教育的重任。近年来工会各类文化教育阵地数量逐渐减少,我区总工会唯一一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虽是市区两级工会的领导下的培训学校,体制确是早已成为自收自支的独立单位,与企业技术培训需求脱节,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设备陈旧、人员削减、专业人才短缺,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低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无力承担工会教育阵地应有的职能,难以发挥教育基地作用。尽管各级工会组织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