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使命任务先进事迹报告 第 1 篇:报社记者先进事迹:青春为使命燃一名女记者,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足迹几乎遍布内蒙古阿拉善盟 28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因为总在外采访,她的儿子在两岁以前见到年轻女性就叫妈妈;颈椎骨 5 处压缩性骨折,面临瘫痪危险的她手术一周后就不顾家人、同事和医生的劝阻,在病床上想方设法采写新闻……她,就是新消息报派驻内蒙古阿拉善盟记者何玉玲。 何玉玲从 1999 年应聘到新消息报起,就将自己的满腔热情与新闻事业牢牢系在了一起。她当过编辑,干过记者,对每一项工作都兢兢业业,精益求精。XX 年下半年,报社决定派她到内蒙古阿拉善盟任驻站记者。阿拉善盟所辖地域宽阔,是宁夏面积的 4 倍多,而且多为人烟稀少、生态环境差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采访难度可想而知。许多好友当时都告诫她要慎重考虑,毕竟这是靠一个人去开拓一片新天地。面对报社的安排,何玉玲没有丝毫犹豫,非常痛快地答应了。 锲而不舍挖新闻 在了解她的同行眼中,何玉玲最大的特点是新闻眼光“刁钻”,她往往能发现别人不易察觉或者熟视无睹的新闻。 XX 年,中央一些媒体记者到阿拉善采风,提出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底是在酒泉还是额济纳这一问题。这个细节被细心的何玉玲记在心里,为了找到相关新闻线索,她随后几次深化额济纳,并长期关注这一事件。神舟四号升空后,她在家乡听到飞船搭载阿拉善肉苁蓉籽的消息,马上意识到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好线索,便立即通过各种渠道展开采访,经过阿盟有关部门同意,慎重发回了这一消息。报社领导接到稿件后,认为事关重大,必须要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审查后才能见报。为了争取让这条宝贵的消息顺利见报,何玉玲费尽周折最终找到了北京有关负责人的电话。但这位负责人要求必须等神舟四号返回后北京有关公证部门公证后才准许她将消息发出。此后的10多天里,何玉玲每天都要往北京打几个电话,好事多磨,在她这股锲而不舍的劲头下,北京的这位负责人被感动了,《“沙漠人参”逍遥太空游苁蓉种子搭“神舟”四号返回》这篇全国独家的消息终于出现在新消息报的醒目位置,国内外诸多媒体也都以新消息报的消息为蓝本,刊播了这一重大新闻,该文章连获宁夏新闻奖二等奖、全国省级都市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舍身忘我为新闻 何玉玲工作起来不畏艰险是出了名的。阿盟飞播造林,将那达慕赛马场临时改建成飞机场,何玉玲拉起同行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