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肩前行:课堂教学趋向高效的法宝——从《“赵本山”教数学》谈起请您先看一个微型教学片段——师:哪位同学想提问题的?(有一位学生有些犹豫地举起了手)师:好,你站起来。你想提什么?生:我想——给出一道题。师:是你会的,还是不会的?生:我不会的。师:不会的你上来,把你的题写在这里。(学生在黑板上写下:6x-35=13;老师非常认真地看着学生写)师:好,上去吧。这道题是一道什么题?生:方程题。师:对,是方程题!方程题叫——你给我念一遍。(学生认真地读出所写的方程式)师:(很认真地大声念道)6x-35=13。这不都算完了吗?生:这是一道方程题。师:我知道这是一道方程题。为什么等于13呢?生:因为求那x。师:求x,就是x欠它的。(全班同学都忍不住开心地笑了)师:对,方程题它的解释方法是什么呢?谁会的?(有学生举起了手)师:上来把答案写下来。(一学生自信满满地上了黑板)师:(将教棒放在桌子上,手指着粉笔盒)这儿有笔。(手指在黑板上方程题下面)你搁这儿写答案。(学生认真地写,教师神情专注地盯着学生的书写内容看)师:还有问题吗?(又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请该生在黑板上写下题目:3x=40-4)师:老师教过吗?生:教过的。师:教过的为什么不会?肯定有人会。谁会的?看完这个教学片段,有些教师肯定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这不就是电视剧《马大帅》第二部第6集中的一个片段吗?说实在的,这一片段确实有些“搞笑”的成分,难怪输入“‘赵本山’教数学”搜寻时,不少网站都会跳出相应的视频,且大多贴上了“搞笑视频”的“标签”,以此吸引人的眼球。我以为,作为观众,从娱乐的角度观看时一笑了之倒也罢了;作为教师,从教学的角度观看后笑笑而已就很可惜,因为细细揣摩就可以发现,“搞笑”表象的后面,闪烁着“高效”课堂的光芒。我们不妨来看看“‘赵本山’教数学”的前因后果。“赵本山”是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因为学校四年级的一位数学教师不能到班上课,“赵本山”就想请该班的语文教师李萍辛苦一下,代教一堂数学复习课。没想到,李萍一口回绝了。“赵本山”只好亲自上阵……“赵本山”教得怎样呢?李萍很不放心,就悄悄地走到教室外面,透过窗户观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教室里秩序井然,学生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格外投入……李萍心悦诚服地笑了。不错,与专职数学教师比起来,“赵本山”可谓不折不扣的外行:一是开始上课前课本都拿倒了。当然,这也许是剧情需要,旨在增强“搞笑”效果。二是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在他的脑海中,“教学内容”是一片空白或者一团乱麻。三是他没有备课就进了教室。要知道,这可是做教师的大忌啊!但,就是这样一位“外行”教师,课堂教学居然吸收了学生眼球、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收获了“高效”的奇特效果。原因何在?反复揣摩而不是看热闹看搞笑就不难感悟出,“赵本山”成功的奥秘其实很简单,就是实实在在地关注学生世界,老老实实地与学生并肩前行。一是全神贯注地观察学生。无论是不会解题的学生提出问题、在黑板上写出不会的题目、再读出题目,还是会解题的学生在黑板上解题时,“赵本山”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紧紧地“盯”着学生——他始终关注着学生的举止,倾听着学生的发言,留意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点点滴滴。所以,他就能够随时比较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及时采取与之匹配的教学策略。毋庸讳言,平常课堂教学中能够像“赵本山”那样,真正紧紧地“盯”着学生的教师,似乎并不多见。很多时候,甚至在一些公开课、比武课、研究课上,教师最为关心的对象是教师自己,而不是应该关注的“学习的主体”——学生:学生在朗读课文或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貌似侧耳倾听,实际上正在乘机检查自己的板书有没有问题,或是在悄悄地查看多媒体课件能否正常运行,或是在考虑下一步该请哪一位学生“出场”;明明眼前就有好几位学生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或者朗读课文,教师却视而不见,四下里张望、寻找能够给课堂产生轰动效应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无法清楚地认识、透彻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