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650毫米超大口径鱼雷“库尔斯克”号事故后的2002年7月26日,俄罗斯总检察长乌斯季诺夫宣布,鱼雷装置中易燃物过氧化氢泄漏并引发爆炸是该艇沉没的原因。当时,艇上人员正准备发射首部被称为“胖姑娘”的65—76型650毫米超大口径鱼雷,由于作为燃料的过氧化氢从鱼雷上一个微小的裂缝泄露,导致鱼雷发射装置发生爆炸,使鱼雷舱内温度升至2000~3000C。2分钟后,潜艇内存放的其它鱼雷发生第二次大爆炸,最终导致潜艇沉没。库艇事件后,俄海军将具有650毫米鱼雷发射管的各型潜艇上装备有过氧化氢及煤油为燃料的65—76型鱼雷全部撤换为其它燃料的650毫米鱼雷,因其高速、远程和大威力依旧是敌方航母、大型水面舰的巨大威胁,所以俄罗斯还在不断对其进行改进,甚至推出出口型。随着印度租借阿库拉级核潜艇,印度海军或许也将拥有这型超大口径鱼雷,这也是我们极其关注这一型鱼雷的原因。航母克星由于航母编队有极强的对空、对海防御能力,故从空、海发起攻击通常很难奏效,往往需要靠潜艇隐蔽接近目标、在远距离发射重型自导鱼雷,才能重创或山沉航母这样的大家伙。650毫米超大口径、大爆破威力的远程重型热动力鱼雷,就是苏联在冷战时期研制的专打航母的鱼雷。我们耳熟能详的各国海军装备的重型鱼雷的口径多为533毫米,而苏/俄的650毫米口径堪称世界之冠,由于增大了鱼雷的直径和长度,使战斗部的装药量、燃料舱的燃料装载量都得到显著增加,大幅度提高了鱼雷的航程和爆破威力。因此,它也成为苏/俄海军武器库中的杀手锏,对敌方航母编队构成巨大威胁。超大口径65型热动力鱼雷65.73型超大口径鱼雷是苏联研制的第一型650毫米超大口径鱼雷母型雷,由著名的水中兵器研究中心——圣彼得堡中央水动力仪表所研制,于l973年装备部队。该雷受到口本在二战期间使用过的93式系列多型、大口径反舰龟雷的启发。在充分考虑运输、装卸、维护保养及潜艇首舱空间大小等因素后,最终优化选定了650毫米直径,这与ss—N一16远程反潜导弹的直径一致,有利于实现鱼雷发射管的一管多用。为加快研制进度,该雷以l960年代研制的53—65M型蒸汽瓦斯热动力鱼雷为基础进行研制。53—65M型鱼雷采用涡轮机,使用煤油及过氧化氢为燃料,航速70/44节,航程l2000/22000米,是当时号称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鱼雷。65—73型鱼雷是装有核战斗部的专用核装药直航鱼雷,由苏联V一Ⅱ型攻击型核潜艇携带,在艇首上方保留了2具533毫米常规鱼雷发射管,而将下排的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巾靠中线面的2具换装成650毫米的专用发射管,发射管长度也由8米增加到11米,为此,整个首舱的结构布局也进行r改装。65—73型鱼雷主要用来攻击航母等大型水面舰及重要岸基设施,其直径为650毫米,长ll米,航速为50节,航程可达50千米,与53—65M鱼雷一样,也以煤油和过氧化氢为燃料,使用涡轮发动机。该雷的总体性能、航行特性、热动力推进及爆破威力等综合性能指标都远远优于日本的93式系列610毫米大口径鱼雷,特别是其核威慑力更是无法相比,其核装药的核能足以摧毁一个航母编队及沿岸的一个大型港口和基地。核装药鱼雷的出现,构成了一种新的核成慑力量和手段,对有效防止核战争是十分必要的,但应指出的是,尽管核装药龟雷是一一种战术核武器,但在使用时受到国际限制核武器条约的许多限制。由于65—73型超人口径鱼雷具有50千米的远航程和核装药战斗部,成为当时苏联海军武库中专打航母编队的主战鱼雷及杀手锏,受到当时苏联政府的嘉奖。65—76型(Ⅱ兀T型)鱼雷由于65—73型鱼雷核装药战斗部在使用巾的局限性苏联十l976年又研制成使用常规装药的65—76型超大口径重型热动力鱼雷,又称ⅡnT型远程蒸汽瓦斯自导鱼雷。该雷可装450千克的高能炸药,同时加装了抗水声干扰能力很强的新型主动式尾流自导装置,提高了导引精度。水而舰艇在航行时,由于螺旋桨的扰动而在海水表层形成一定长度、宽度和厚度的具有特殊物理特性的水流带,我们把这个水流带称为尾流。尾流一般以约2。的张角,在水平面和两倍于舰船吃水的深度上形成近千米的长度。该尾流与毗邻的海水具有截然不同的声特性和热特性,被螺旋桨扰动的海水压力、温度都会发生变化,同时,也会产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