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翻译的西学著作《天演论》《原富》《法意》《群己权界论》……历史研究与方法研究视觉: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阶级立场、中外立场研究方法:材料的可靠性、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孤证不立1.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内容。以下对孙中山的评价中,依据这一史观的一项是A.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B.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C.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D.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2.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表2类别成都(﹪)北京(﹪)衣食住宿6823书籍教育2332娱乐享受945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3.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4.历史学家克拉克(kitsondark)曾写道:“历史研究的工作,是不间歇的在进行,不断发现新材料,以否定旧解释。史学家不停地探究与重新解释既已被接受的事项,发掘新材料,扬弃旧信念。”在这里他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A.搜集史料与得出结论是历史研究中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B.史料越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就越真切C.史学家由史料得出的结论没有绝对的肯定性D.借助于丰富的史料更有利于了解现实观察未来5.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6.“史家追述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说明作者认为历史学家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B.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C.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D.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7.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8.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B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3万增加到20万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C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9.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A.宗教文化B.科学技术C.社会理论D.文学艺术10.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