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理论的演变流程内容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理论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的美学概念和审美范畴。“意境”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只有先对其溯源探究,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一理论发展的脉络。本文试图梳理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关键词:意境发展形成流程“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概念,也是我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范畴。“意境”是指由实境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境外之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而“空白”是这一范畴的美学核心和重要特点。空白与实境,一隐一显,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拓展了艺术作品的审美空间。意境一词最早是由代诗人王昌龄提出来的,明清时期才成为美学范畴,但其思想实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意”、“象”。所以所以本文按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轨迹,把意境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以下四个大时期。一、先秦——意境理论的孕育时期意境理论,就其源流来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在《周易•系辞》中有这么一段话“然则圣人之象,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已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虽然谈的是《易经》中卦名、卦象。但已可以算是中国古典文论中最早出现“意”和“象”的关系问题的篇章。而意境正是意象的核心。魏王弼则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已然展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递进层次关系。意和象的统一,在此已具有美学的特定含义。又如《庄子》认为,万物本体和生命本原的“道”犹如“玄珠”,感官、理智和言辩都不能获得它,而具有象征意义的、虚实统一的“象罔”却可以把握它。庄子首先承认了言可以传达“形色名声”,指出了意、象、意之间的关系,为诗歌理论中“意象”、“意境”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不管是《周易》的“圣人立象以尽意”,还是庄子对“象”、“言”、“意”的讨论,都使我们看到了“意”、“象”的影子,这些影子不仅激起了后人对他们的继续讨论和完善,同时也成了后来意境理论形成的发端。二、魏晋——意境理论的形成时期魏晋玄学的兴起和发展,佛教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尤其是言意之辩和形神之争,则直接影响到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形成。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中以老庄解《易》,进一步阐释了意、象、言三者的相互关系,在庄子的“得意忘言”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得意忘象”说,强调为“得意”而不可执着于“言”、“象”。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标举“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否定了语言文字有表达佛理的可能性,主张“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六朝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思想逐渐演化出系统文学理论的转折时期,也是意境理论发展由哲学、美学思想基础向文学艺术理论转化的时期。陆机《文赋》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论述艺术构思的过程。他在《文赋》的小序中曾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经常出现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认为文学创作既要看到"为物也多姿",又要力求"会意也尚巧",应当善于认识、体会客观物象的美妙处,恰到好处地予以表达出来。刘勰在《诠释》篇里提出的“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论和《物色》篇中的心“随物宛转”和物“与心徘徊”指出了意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隐秀》篇中对“隐”和“秀”含义的分析特别是关于“文外重旨”和“义生文外”的论述,正是后来有关意境美学特征论述(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论和司空图的“象外之象,境外之境”论)的滥觞。可以说,刘勰为意境范畴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从文艺创作的实际看,魏晋时期已有一些具有意象特征的优秀诗歌,只是当时还没有概括出“意境”这个范畴。钟嵘的《诗品序》总结前代的诗歌创作的经验,提出并强调诗歌要有“滋味”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可以说,意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其哲学基础而言,道家孕其胎,玄学助其成,禅宗促其生。无道、无玄、无禅就无“虚”,就无“象外之谈”,就无旨在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