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英文题):Thehistoricalbackgroundanddevelopmentprocessofintelligencetests智力测验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程中文摘要: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智力领域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进展。反过来,智力理论与测验理论的进步同样会促进智力测验的发展。由于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在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智力测验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对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背景的解析,在以文献综述的条件下从智力的界定及智力测验的历史、测验量表的发展过程和智力测验发展的新趋势等方面来进行探究和归纳,并在智力测验历史的基础上讨论其未来发展前景。关键词:智力测验;心理测量;测验理论;智力测验发展史1.什么是智力对智力的看法是编制智力测验的理论前提。在19世纪后半叶,智力一词最早是由哲学家斯宾塞和生物学家高尔顿将古代拉丁词intelligence引入英文的,其意义是代表一种天生的特点及倾向性。此后,智力一词随着心理测验的发展而逐渐普及。对智力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类观点:(一)智力是学习的能力;(二)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三)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四)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五)对智力的综合理解,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2.智力测验的内涵及外延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早期编制的智力测验多采取个人测验的形式。这是单独评估心智功能的最好方法。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个人智力测验主要有两种:斯坦福-比纳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这两种测验在中国都有修订本。韦克斯勒量表还可用于诊断一定范围的心智失调。团体智力测验多属于汇选式的纸笔测验,内容包括文字推理、数字运演、普遍常识以及非文字推理等项目,可较为迅速地获得有关被试心智功能的客观指标。特殊智力测验是为了适应特殊人口的需要而制定的,并倾向于强调感知能力的作用。弱智和文盲的智力测验也属此类。特殊智力测验通常包括非文字的项目。学习能力测验或学业能力测验比普通智力测验的范围较窄,它们只测量那些影响学业成功的基本能力。同团体智力测验一样,它们也属于纸笔测验,其内容也与团体智力测验相似,包括词汇、数字、常识、非文字推理等,还有一些阅读理解的项目。智力水平的数值可以用智力商数(IQ)来表示。智商等于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再乘以100。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首先提出此概念。后为美国心理学家特曼于比纳-西蒙智力测验的史丹福修正方案(1916)中予以采用。智商100被视为一般水平,130左右或130以上为天才,70以下为智能低下或迟钝者。智商上升至实际年龄达到25或接近30时,才逐渐下降。在预测学校成绩方面,智商值证明有效。1937、1960、1972年人们曾先后3次修订史丹福-比纳智力测验(1916年以前称为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60年以来,人们先在标准化的年龄分组中进行测验,并把这一年龄组的平均成绩定为100;然后再把每个人的测试结果同平均成绩相比较,这便是个人的智商值。全部智商分数呈正态曲线分布,100分上、下的人数大致相等。人们还可能计算出某一智商分数水平以上(或以下)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数。3.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3.1国内的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据专家考证,中国在战国时代已有九连环试验。在20世纪20年代,并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鲁格用于他的心理学实验中,并将实验结果著为《中国连环的解脱》一书,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七巧板是另一项中国人对世界智力测验的贡献,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发展演变而来的。七巧板也称益智图,有利于个体智力的发展,表现在:1,没有固定的模式对其操作,有利于开发人的发散性思维;2,有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3,通过对图形的分解和组合,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中国近现代的智力测验可以说是同世界智力测验的发展是同步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智力测验开始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为智力测验发展与停滞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