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一、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1.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西学的输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西方国家的商务往来,以及伴随着商务往来的传教士的传教活动。虽然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不是中国社会从自身的文化教育发展出发的主动交流与引进,而是一种缺乏自觉的被动输入,传教士宣传科技知识也仅是以其新异性来吸引中国的学者和皇帝,减少在中国传教的阻力,但它毕竟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和渠道,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但是清朝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禁教和闭关政策,阻止了“西学”的传入,把中国与世界隔绝开来,使中国的文化教育拒绝了西学的影响,依然沿着传统的方向孤立地发展着。2.传统教育的困境由于缺乏对外的文化教育交流,自身也不注意变革,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教育依然保持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甚至呈现病态发展的景象,具体表现如下:(1)官学教育有名无实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清朝前期一脉相承,在形式上是相当完备的。但是各级学校中,除初等教育和部分私学进行正常教学外,其余学校特别是官学已徒具虚名,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2)教育内容不切实用当时人们热衷的学问有义理、词章和考据等,实际上都没有超出传统儒学的范畴。这些学问在封建统治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它就一筹莫展,日益显露出陈腐和无用。(3)科举考试弊病丛生科举考试的弊病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科举使教育成为其附庸;其次,科举考试的弊病还来自其空疏的内容、专制的形式以及考试过程中种种作弊行为。3.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中国传统教育也受到来自农民革命的冲击。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农民革命运动。它不仅冲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文化教育领域也引起强烈的震撼。(1)对儒学的批判太平天国对儒学及其创始人孔子的无情批判,动摇了儒学在教育内容中的核心地位。(2)对文字、文风与科举制度的改革为了有利于广大群众掌握文化、理解和接受革命道理,有利于发动和组织群众参加革命,太平天国对文字、文风的改革表现出简易、通俗化的倾向。这些改革无疑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平民化发展。其主要改革措施有:① 吸收民间常用的简体字作为官方用字,便于书写。② 仿照西方的做法,在书写、印刷时引入标点符号,便于识读。③ 改革文风,要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