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页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即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将数种血证与有关病证列为一个篇章,并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要点二病因病机(一)血证的病因1. 感受外邪2. 情志过极3. 饮食不节4. 劳欲体虚5. 久病之后(二)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上述各种原因之所以导致血证,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可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各类血证的诊断要点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第 2页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瘕等病史。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有胃肠或肝病病史。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紫斑: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多见。(二)类证鉴别1.咳血与吐血两者血均经口出,但咳血之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