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3:“愿以身许国”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案例呈现】王淦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上的求新与创造,他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1925年,王淦昌考进清华学校,在物理系学习。就读清华期间,亲历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凌辱和当时政府的软弱无能,这逐渐使这位热血青年成熟起来。承蒙老师启迪:“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国家太落后了,如果我们像历史上汉朝、唐朝那样先进、那样强大,谁敢欺侮我们呢?要想我们的国家强盛,必须发展科技教育,我们重任在肩啊!”师言有如醍醐灌顶。1930年,王淦昌考取了德国柏林大学,继续研究生学习,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莱斯·梅特纳。他是这位女科学家唯一的中国学生。1934年春,在苦学4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他毅然决定回国。有的教授想挽留他:“中国那么落后,你回去是没有前途的。……要知道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他坚定地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出来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报效我的祖国,中国目前是落后,但她会强盛起来的。”如果说,淡泊名利的王淦昌让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懂得勿忘初心,那他50多年前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足以气壮山河。1959年,苏联背信弃义撕毁了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企图把我国原子能事业扼杀在摇篮里。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建设核工作。1961年4月1日,从苏联回国不久的王淦昌精神抖擞地奉命来到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办公大楼,原来他接到了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纸通知:刘杰部长约他即刻见面。在办公室,刘杰与钱三强向王淦昌传达了中央的重要决定:希望他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并要他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改做他不熟悉但是国家迫切需要的应用性研究,最后问他是否愿意改名。王淦昌毫无迟疑,当即写下了“王京”两个字,并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这句脱口而出的话,是从他心里迸发出来的;这句话,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它意味着,在以后的若干年中,不能在世界学术领域抛头露面,不能交流学术成果,不能获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探索,更不能实现自己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摘取诺贝尔奖的梦想。从此以后,王淦昌毅然放弃了自己得心应手的物理学基础研究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秘密研制核武器,开始负责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在中国科学界隐姓埋名整整“失踪”了17年。多年后,说起当时毫不犹豫的决定,王淦昌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资料来源:人民网,2017年8月24日)【案例点评】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古今中外众多创造了辉煌壮丽人生的志士仁人,多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的,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王淦昌在面对人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前进,以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愿以身许国”。【教学建议】第一,本案例可用于第一节第一目“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中“人生目的”的教学。第二,讲述本案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当你面对人生重大课题时,是否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教师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