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制取氧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概括叙述制取氧气三种方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用品、过程、实验现象、原理、注意事项等。2.概述催化剂的作用和性质。3.运用分解反应的概念,鉴别反应的类型。(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演示实验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1.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2.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4.催化剂的作用及其在催化过程中的质量守恒。5.分解反应的概念。教学难点1.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2.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教学突破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现象与原因,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过程和原理。对于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师可采用课堂直观演示的形式讲授。教师主要讲解反应的结果,而对于实验过程、装置、注意事项等则留给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分析、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准备1.有关过氧化氢分解的多媒体课件。2.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所需的实验仪器、药品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设问: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都用到了氧气,大家有没有想过那些氧气是怎样得来的?1.学生愕然,等待教师的进一步讲解。2.导入新课: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会知道那些氧气是怎样得来的了。制取氧气有很多方法,有些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制取,有些适合实验室小规模的制取。今天要我们学的就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板书:3.2制取氧气一、实验室制氧气)2.产生兴趣,进入课堂情境(一)过氧化氢分解实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用多媒体放映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1.观看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演示课件,并讨论分析,回答:(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未加热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有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1)木条不能够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2)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在加热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有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2)木条复燃了;说明有氧气放出了。(3)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加有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有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3)木条也复燃了;说明有氧气放出了。2.提问:经过加热或加入二氧化锰后,都能够使过氧化氢产生出氧气来,这说明了什么?2.回答:说明过氧化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分解产生氧气。3.指出:实验证明过氧化氢在加热或常温下加入二3.写文字表达式:氧化锰的情况下都可以分解成氧气与水。请大家写出这个反应式。(板书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4.继续放映多媒体课件,提问:4.观看多媒体课件,思考回答:(1)在演示实验中,我们看到当加有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不再产生泡(氧气)时,如果再加入一些过氧化氢溶液,会发生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1)重新加入过氧化氢后又有气泡产生,即又分解出了氧气;说明了二氧化锰还在起作用。(2)我们还可以看到只要试管中有二氧化锰,如果不断地向同一个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就会不断地产生氧气,这说明了什么?(2)说明了二氧化锰在实验中没有改变,好像永远都用不完。5.小结:如果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用精密仪器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就会发现反应前后它的质量不变,即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中二氧化锰没有发生改变,但它却可以使过氧化氢的分解顺利进行。我们把像二氧化锰这样的物质称作催化剂,请大家总结催化剂的概念及特点。5.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出:(1)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2)特点: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但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却不改变。6.补充讲述: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起催化作用,但是在其它的反应中就不一定起作用了,所以说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催化作用具有选择性。(板书:2.催化剂)6.认真听讲,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