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方案《8.2.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方案【授课对象】计算机网络专业二年级学生【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主编:李广全李尚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内容】直线的方程——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授课类型】课堂教学【授课时间】1课时【教材分析】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以坐标化(解析化)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的相关性质的重要基础。直线的斜率是后继内容展开的主线,无论是建立直线的方程,还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讨论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斜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理解直线斜率的概念,熟练掌握直线的斜率公式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计算机网络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勇于挑战,且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但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在教学中,我力求将数学与专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等信息化手段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内容。【教学目标】根据中职数学新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掌握直线的斜率公式及应用。(二)能力目标通过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索,互相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协作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直线斜率公式及其应用;难点:斜率公式的推导。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利用数形结合,并引导学生分类讨论问题。【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课前下发导学提纲,学生预习提出问题,课上通过任务展示、问题交流、小组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按照强弱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3.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变化,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对学生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价,使合作学习更加富有成效。【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素描纸,展示板,自制教具。【设计思路】首先,通过生活实例,把数学植根于生活。教具的制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热情。通过课前导学及微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环节,课上再通过ppt、《几何画板》等信息化手段化解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思路一、课前导学提纲【学习目标】教学环节设计思路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会求直线的斜率:(1)根据直线的倾斜角求斜率(2)根据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斜率【课前准备】1.举出生活中可以抽象为直线的物体:(1)上网搜集图片(2)手机拍摄图片2.画图说明什么叫直线的倾斜角?3.制作两条直线相交的教具,说一说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什么?4.什么叫做直线的斜率?用什么符号表示?5.填表:6.已知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如何求直线的斜率?【问题汇总】学生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发送到班级QQ群里,大家共同探讨。(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及范围可从群共享里查看微课帮助预习)二、课上教学环节(一)知识回顾(用时约5分钟)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二)情境导入(用时约2分钟)先由各组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生活中可以抽按照组内强弱搭配,组间能力均衡的原则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水平设计课前导学提纲,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将搜集到的实例、制作的教具准备好,并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发至班级的qq群里.设计目的:1.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预习;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5.通过课前问题汇总,让课堂真正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平台.按照学号顺序,每次课由一名同学充当复习“小老师”,带领同学们复习。小老师根据上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提问,让同学们解答或板演,并进行评分。复习之后,大家对“小老师”的表现也作评价并适当加分。最后,教师再作补充讲解。这样设计,不仅复习了上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思路象为直线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