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影响;了解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基本情况。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阅读本课中的有关资料,提高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拿破仑帝国兴亡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罗伯斯庇尔、拿破仑等人物功过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培养学生综合比较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教学难点:对雅各宾派和拿破仑的评价。三、教学课时及准备:1课时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美国独立战争的枪声刚停,仅仅隔了几年,欧洲大陆上的法国又响起了反抗封建统治的隆隆炮声。这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是欧洲大国,也是当时的强国,同时还是欧洲最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发生的?雅各宾派专政又是怎么一回事?拿破仑是如何崛起的?这些问题将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研究的问题。讲授新课:一、法国大革命1.原因动画: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教师:我们都知道革命爆发实际上是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什么矛盾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呢?教师让学生观看动画: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以及图片:《法国社会等级制度》《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学生: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夕,资产阶级、工匠、城市贫民、农民与教士、贵族间矛盾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教师评价学生回答。并指出:封建地主阶级(教士、贵族),对资产阶级、工匠、农民、城市贫民的压迫,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揭竿而起成为大革命的主力军,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教师过渡:法国大革命在三级会议的召开下一触即发。我们共同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进程。2.进程教师讲授:法国大革命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攻占巴士底狱,颁《人权宣言》;第二阶段,建立共和国,处死国王,;第三阶段巴黎人民起义,雅各宾派专政。(1)第一阶段教师:法国的各种矛盾存在已久,为什么这时爆发革命?学生:三级会议的召开,这就是直接原因。教师:革命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学生: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教师:1789年7月14日这一天被定为法国的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不久,三级会议改为制宪会议。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人权宣言》是法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文献,它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号,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它又明确保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本质。(2)第二阶段:建立共和国,处死国王教师:法国革命开始时并没有立即废除国王,只结束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保留了君主统治。1791年6月20日国王路易十六偕王后、王子化装潜逃,并勾结外敌和逃亡贵族,企图镇压革命。国王的背叛,激起法国人民的愤怒。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逮捕路易十六国王。1792年9月21日,成立法兰西共和国,路易十六正式被捕。1793年1月18日,国民公会以叛国罪判处路易十六死刑。1月21日,在巴黎革命广场被处死。处死国王废除君主统治,可以说这是法国革命的又一进步,人民群众推动革命向前发展。国王被处死后的法国因反法同盟大军压境,保王党暴乱、物价飞涨,粮食短缺而面临生死关头,巴黎人民力挽狂澜,于是1793年发动第三次起义,革命进入第三阶段。(3)第三阶段巴黎人民起义,雅各宾派专政。教师提问:雅各宾派是在什么情况下掌权的?雅各宾派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雅各宾派统治会很快结束?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雅各宾派是在反法同盟准备入侵、王党暴乱多处发生的危急关头上台的;雅各宾派采取的措施涉及物价、惩办反动分子、反对外敌、土地、农村、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