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支援”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一、谈三国,导新课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那些人物?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吗?(如: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等。)师:今天咱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师: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你们的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记住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生字词学习。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比较长,生字词也比较多,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师:对于这些字词,在写法和意思上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三、合作探究。1、汇报交流。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再请大家再来读读课文,小组合作,找出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1)理清借箭的原因(1—2自然段)经过(3—5自然段)结果(6—9自然段)(2)概括课文大意。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2、教师小结。师:同学们,你们说这次草船借箭的结果如何呀?师:难怪周瑜长叹一声(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呀!”学生齐读)师: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3、课后延伸师: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师: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草船借箭》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支援”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内容,初步感悟人物形象。1、师:同学们,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请同学们继续打开书,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完以后,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2、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会发生“草船借箭”,了解了课文的四个人物,那么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3、师: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尽管答案不同,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诸葛亮排第一。)师: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学们读过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上节课我们用一个词概括了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从哪里可以看出集谋略和智慧为一体的诸葛亮是如何的神机妙算。二、深入体会,感知人物形象。1、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学生找出段落然后读,请找到同样地方的同学一起读)2、师:体会得不错。如果多去读几遍,相信对你的帮助就更大。谁也觉得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