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资料(壮丽山河)1、《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胡宏伟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二人称,将长江作为一个抒情对象,赞美了她的“丰采”“气概”“情怀”,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2、长江的源头是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由上海吴淞口流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3、赞美长江的成语:源远流长波澜壮阔汹涌澎湃奔腾不息排山倒海浊浪排空赞美长江的诗句有: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4、描写长江的文章刘白羽《三峡之秋》5、长江“是无尽的源泉”指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奔腾不息的气概和永葆青春的活力。她能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她能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指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她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7、《三亚落日》是一片写景的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的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风光的赞美。8、《三亚落日》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这一句是全篇的总领,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作者看了三亚罗日后的赞叹“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互相照应。全文写出了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9、三亚位于海南省最南端,课文中三亚的热带风情主要体现在对天空、海面、椰树、沙滩的描绘。习题3的答案:“担心”表达了作者对三亚的海之蓝,鸥之白的喜爱之情。“生怕”表达了作者对短暂的三亚落日景象的留恋和珍爱之情。10、《烟台的海》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课文在写法上有鲜明的特色:其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辉映;“总----分----总”的行文结构,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其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习题2的答案第一句中的“扑”字写出了涌浪不可阻挡的气势。第二句中的“扑”字写出了春天的海浪的柔和,让人感觉到海如顽皮的小孩子。11、《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课文以游览的顺序(明线)和泉水流经的路线(暗线)为线索,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色特点鲜明;叙事详略得当,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三、背诵默写《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第3、4自然段第二单元复习资料(正义必胜)1、《卢沟桥烽火》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天”“侵占了……蚕食……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让我们了解到日寇急于吞灭我国的狼子野心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从“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偷偷地……蓄谋已久”看出事变的发生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的。从“全副武装”“恼羞成怒”“首先……开起火来……”等词语感悟到日本侵略者蛮横无理、不可一世的狰狞面目,从字里行间看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通过“严词拒绝”“开枪还击”“……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词句,体会到我国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哭爹还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