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高中三校期中联合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计25小题,共50分)1、“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A.宗教习俗B.祭祀祖先C.纪念庆典D.农业生产2、下列图片最能反映唐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ABCD3、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可以印证历史上的文字记载。考古学家对右图的考古材料展开过积极研究,研究结果是,此图与当时的土地制度有关。其中最合乎研究结果的是A.“盘古开天地”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相地而衰征”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土地兼并B.重农抑商C.闭关政策D.贫富分化5、《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考号姓名班级6、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①牛耕②花楼机(花机)③翻车④水排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8、《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说明A.政府禁止商业活动B.政府禁止高官从事商业活动C.政府鼓励官吏经商D.政府鼓励高官从事商业活动9、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实际上它反映了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者重视都城建设C、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D、重农抑商的政策10、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11、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兖州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B、世界各地区处于隔绝闭塞状态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12、“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A.迪亚士B.哥伦布C.达迦马D.麦哲伦13、今天,荷兰的成年人经常向孩子们重复这样一句话:“荷兰之所以还是荷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那么对于17世纪的荷兰“照顾好了自己的生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成为头号贸易强国B.擅长海盗式的劫掠C.组建大型商业公司D.垄断东方香料贸易14、1831年,有一欧洲人描述道:“两世纪以前,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人穿袜子;一世纪以前,五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人不穿袜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开展B、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落后C、化学工业的兴起D、欧洲人生活观念的改变15、18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16、第二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