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摘要。目前,加快城镇化建设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城镇化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了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支的关系,并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对策。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政府长期的“二元投资”衍生的后果是城乡的“二元消费”特征。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已基本现代化,而占人口多数的农民XX县区、镇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低下,生活水平明显落后,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因此,“三农”问题不解决,县域经济不振兴,就无法真正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解读20XX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会发现该会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城镇化建设。这意味着政府经济工作重点由原来的三农建设转变为城镇化建设,以此撬动农村、城镇消费市场,还将带动城镇投资,改善进城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一重大决策凸显城镇化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它将成为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我国内生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源。回顾各国工业化进程,与工业化同步并进的便是城市化或城镇化,这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典型特征。农村边际消费效应较高,我国提升内需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点均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农民脱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间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当前新的发展背景下,重新审视农村消费与城镇化互动机理与路径,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城镇化是启动农村居民消费的现实选择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从低速、波动、停滞走向稳定、快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第1页共9页国城市化水平整体仍然偏低。据联合国世界发展报告统计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7%,发达国家为74.4%,而我国20XX年底仅为46.6%,比发达国家低二十几个百分点,我国与日本的86%、韩国的81%相比差距甚大,因此城镇化进程的意义巨大。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处于全面过剩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启动城乡居民消费品市场,创造最大增长空间,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过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增收困难和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过低。从表1可知,近二十年来,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6.52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0.37倍。20XX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3.33∶1。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正是因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过低才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过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为城镇化所产生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效应会创造大量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从而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矛盾,增加农民即期收入水平,对消费总量直接产生影响。同时,城镇就业岗位的相对稳定性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会降低农村居民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约束,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从而增加即期消费比例。(二)城镇化能够优化消费结构并改变消费模式,推动需求结构的升级我国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住房、小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和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尚需时日;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换断档,农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转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詹姆斯X8226;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理论,人们购买新消费品的倾向取决于其周围的消费环境。城镇化引起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变化,第2页共9页会产生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化。所谓消费城市化即消费的完全商品化所产生的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城镇化通过促进城乡经济、文化、技术、信息的交流与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