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建设挑战和策略一、农业信息化助力农业现代化新跨越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石。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接近10%[3]。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对信息技术在农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信息通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划分为生产管理系统、市场准入以及金融包容三个领域;世界银行(worldbank)则认为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拓宽市场和资金供应渠道以及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①②。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农业推广和咨询服务。网络通讯技术的普及将有效填补专家学者与农民等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信息鸿沟,及时传播科技知识及服务,帮助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质,指导帮助农民科学安排生产和经营,更好地适应变化多端的海内外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拓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式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土地幅员辽阔,农户大多为经验作业式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因而呈现出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时变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以及经验性强而量化、规范、集成程度差的行业特点和弱势。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生产状况等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4][5]。例如: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定位取土样,根据上一年监测的作物产量,以地图为基础编制出播种、施肥实施程序,便可在来年春播时借助测速传感器等,自动完成播种和施肥。三是灾害管理及预警系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当地的光、第1页共11页热、水资源,从事生物生产的产业[4]。因此农业生产具有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的特点。利用现代化媒体、通信工具和通讯资源,建立寒霜雹洪涝、病虫鼠害等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实现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随时掌握灾情动态,减少农业生产不确定性,以提升农业灾害的防灾、减灾的决策能力,加强气候等变化的应对能力,避免或减少农业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可以多渠道开展全球农业遥感、气象等数据的采集,实现全球农业资源平台共享。四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市场效率。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服务,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日益变化的消费者和买家需求,增加与下一阶段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渠道,缓解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改善市场条件,增加市场透明度。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收购商仅挑选自己需要的等级,留下的尾货只能低价处理,抑或任其腐烂。而借助互联网,恰恰可以将清晰明确的产品需求反映给农民,从而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农产品非标属性造成的浪费问题。在大数据的指引下,农民可以将所生产的农产品直接投放到有不同消费需求的区域,快捷准确。用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整合农产品流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有助于建立互利互惠的稳定合作关系。在传统的农业产业链中,多层次的中介商降低了交易信息的透明度,易产生价格操纵现象,从而造成不信任。而农业信息化则有助于减少中介机构的层次,使交易更加透明化,从而提高信任度。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引导农民创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还有助于培育新农业经济,重构农业经济产业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总额约1500亿元,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加速器。五是食品安全及可追溯性。食品从农田到餐桌,需要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经济全球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食品的供给体系日益复杂化。对于食品/农产品的众多生产环节,如若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