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协同度研究摘要。农业生产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兴农,而实现科技兴农不仅需要在科学技术上大力推进,而且还要依赖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基于此,针对2006年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以来出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协同不力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我国农技推广机构协同出现的突出问题,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减、乘、除”4项建议。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协同度;合作1存在的突出问题1.1分工独立多、合作交流少。我国的农技推广机构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划分,可大致划分为“水、土、肥、种、技”5种,各个部门之间专业化分工明显,在自身的领域内具有较强的优势,在推广过程中可以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但是农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化过程,缺少以上5个方面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做到丰产丰收。实际情况表现的是部门之间“划地为界、各自为营”,部门之间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难以做到优势互补、共享共赢[1]。例如在土地面积、农户数量等基础数据和信息发布平台方面,资源的共享性较差,虽然各自职能分工明确、责任权属清晰,有着良好的管理体系,但是彼此之间缺乏合作交流,知识外溢效果差,各个部门专家专业化知识水平高,但综合性技能较差,而农技工作者往往需要的是复合型、综合性人才,需要的是系统化、操作性强的农技推广手段。1.2内容不协调、机构衔接差。农业生产是一个全阶段化的过程,从开始播种到最后的储藏销售,是一个有机衔接的过程,每个方面都需要专业化的技术指导。在实际的农技推广过程中,往往出现“一窝蜂”状态,各种专家在农忙季节进行集中化、高强度、高频率指导,农忙之后,各自散去,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一种形式化推广,推广程度浅,农民接受少,效果较差[2]。在推广内容上,各个部门的推广范围并未严格按照职能分工进行,往往随意“插足”其他领域,导致服务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技术上缺乏协调,农业技术未能得到全面推广应用。第1页共5页下级农技推广机构不仅要受上级推广机构的领导,还要受同级政府的领导,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制,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尤其是处于最基层的推广机构受通讯手段的限制,信息较为闭塞,机构之间衔接差。1.3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职能交叉,推广人员综合素质较差。目前,我国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承担着行政执法、技术推广、经营创收、中介推广4个职能,管理推广范围广,内部协同性较差,管理不够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往往身兼数职,而这其中又以行政执法、经营创收、技术推广为主,其中作为中心的技术推广职能趋于弱化。相关调查表明,2005年县级以下农技员平均每人每年从事公益技术推广时间仅为89d,占全年总时间的24%,而更多的时间是用于从事党政中心工作(122d,33%)、行政执法(21d,6%)、经营创收(49d,13%)、其他事务和休息(83d,23%)[3]。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少,以及基层农技人员学历较低,且长期以来涉农专业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参加工作,导致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员高龄化、低素质化、非专业化的现象较为严重。2原因分析2.1体系设置不完善。我国农业推广机构体系纵向设置上过于复杂,横向设置上过于分散、臃肿,各个部门之间、行政区域之间缺乏合作关系。这主要是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我国地广人多,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不够发达,这就需要建立更加多级的管理体制[4]。同时,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无论是农业总产值、农业种植面积,还是农业人口,以及农业生产的特殊性,都需要相应的农业管理部门。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生产、分配上都实行相应的计划指标,为了确保实现各项指标,各项事务的管理人员相应增加。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行政管理也必须相应减少,在广大的农村基层,计划经济体制观念得不到根本性扭转,“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行政管理多,实际推广少;推广热情高,现实效果差;文字说明多,亲身指导少。各个部门为了自身利益,第2页共5页往往“在其位,不谋其事”,“在编不在岗”情况依然存在。2.2奖励机制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