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总结近几年来,按照省委和省政府要求,我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整体布署,坚决贯彻市政府文件精神,转变工作态度,加大扶持力度,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思想重视,不断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提出,不是任何人杜撰出来的,而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的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到世纪年代中期,农产品呈现了结构性过剩的现象,卖粮难、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城市居民与农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等问题日益突出,自给、半自给小农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各地都在探索,XX县区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年省委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提了出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农业、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组织机制的创新,同时又是一种建立在各实力主体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运行机制。对于农业产业化的理解,差异很大,研究文献很多,但在中央文件中一开始倡导和推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不是“农业产业化”。这并非文字游戏,而是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和概念的本质出发,对复杂多义的农业产业化进行限定,通过强调其微观组织意义和经营意义,来矫正农业产业化理解上的随意性。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了微观意义,它只是指微观的农业产业化,而不是宏观上同国民经济管理上三大产业的一体化,国家政策所鼓励的,是在微观层面上。企业组织层面上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稳定结合,以求在微观组织中实现以工补农,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了经营,从而把农业产业化主要看作第1页共7页一种微观的经营活动,国家政策所鼓励的是通过微观一体化经营活动,组织分散的小农户进入大市场,弱化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其核心之一是要解决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和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互分割而造成的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二是要解决自给半自给、封闭、保守、信息不畅的农民进入市场而面临的市场风险问题。依靠政府力量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要受很多限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农产品保护,要受财政支付能力、消费者承受能力、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和有关条款的限制;建立农产品价格平衡基金来平抑市场风险,也受财政能力的限制,扩大农产品的经营规模,要以二、三产也得充分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部分农民自愿放弃经营土地为前提。而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组织农民进入市场、降低农民进入市场风险这几个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化解为众多的微观组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活动中,从而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可以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就是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若干环节间相辅相成稳定地结合,有了这个结合,就可以让农业生产者分享二、三产业的部分利润,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二、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了一定水平,主要体现在:⒈龙头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农业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加工、销售的经济组织,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肩负着自身发展和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年销售额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家,资产总额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额亿元,销售收入亿元,税后利润亿元,上缴税金亿元,总增加值亿元,年创汇万美元;按原料类别划分,其中林果业家,畜牧业家,种植业家,其他家。按企业类型划分,其中加工型家,科技型家,生产型家,运销型家,综合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