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建设指导思想与总体建设目标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服务于湖南“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产学紧密结合为途径的办学方针,坚持“围绕舞台,造就人才”的办学理念,坚持“适度超前、系统优化、主动服务”三项原则,紧扣区域文化艺术发展的需求,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大力拓展戏曲艺术服务的领域和能力,着力提高系部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声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总体建设目标按照学院确定的“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办学思想,建成一支高素质、高技能、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符合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曲艺表演专业建成“办学理念先进,师资结构合理,设备设施一流,人才特色鲜明”的精品专业,为继承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二、 社会需求与发展前景祁东县地处湘江中游,民间曲艺艺术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的祁剧、渔鼓、小调、目连戏等民间曲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生生不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祁东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民间曲艺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县委和政府不断推进出人出戏、繁荣曲艺事业的力度和举措,坚持文化惠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把推进文化建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转变。2000 年,祁东县成立曲艺家协会。2010 年,祁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将祁东曲协纳入财政预算。从 2004 年起,县委政府府实施“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的资助策略,让曲艺团体的演出成本得到了部分补助,提高了演员演出的积极性;随着“五下乡”活动的连年开展,渔鼓演出的下乡成了“五下乡”的演出主体,各级部门近年在农村的演出达数十场次。在各级领导的历年来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祁东的曲艺事业特别是祁东渔鼓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享誉湖南曲艺界的祁东渔鼓有两大特点:一是演艺队伍扩展迅速。1992 年,县文化部门统计,从业艺人发展至 219 人,1998 年统计为 306 人,2006 年统计为450 人,59 个渔鼓演唱队;二是渔鼓形式多种多样。城乡逐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