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题 2 原子的结构(参考课时:2 课时)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 了解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及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③ 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④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⑤ 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1.2 过程与方法:①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② 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 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② 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③ 通过对原子结构探究,初步学会化学理论的探究方式及方法。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① 对原子结构的探究认识。② 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③ 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2.2 教学难点①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②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③ 离子的形成过程。3 专家建议重点建立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关系。4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分方法。5 教学用具多媒体。6 教学过程6.1 第一课时6.1.1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分子、原子的定义,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构成,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谁能说说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区别呢?”学生回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原子可再分。”我们知道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你们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如果可以,它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子的构成。6.1.2 教学活动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构成同学们,对于科学家们进行的原子结构发现的实验,你们都知道有哪些科学家呢?你们又知道他们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近代科学的原子论。近代科学原子论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的原子模型、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 a 粒子散射实验。20 世纪初,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