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行党代表常任制需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区试行党代表常任制以来,代表的责任感、荣誉感不断被激发,代表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党内监督不断加强,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实践证明,试行党代表常任制,对于增强党员民主意识,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从而真正体现党员在党内的主人翁地位,具有积极作用。在实际试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遇到了不少矛盾和困难。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党代表常任制的进一步推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加以解决。一、提高认识,进一步优化试行党代表常任制的氛围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不高,推行就不力,这是试行党代表常任制遇到的首要问题。一是部分领导对试行党代表常任制主动性不强。一些领导民主意识弱,对开展这项工作还存在着种种顾虑,对党代表参与监督、议事难以接受,认为试行常任制削弱了党委权威,限制党委的权利;有的认为增加了决策的环节,增强了工作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增加了财政负担;尤其是少数“一把手”对党代表常任制重视不够,支持不够,造成党内发扬民主的环境不够宽松,展开此项工作的力度不够大。二是部分代表参与试行党代表常任制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党代表对试行常任制的重要性和党代表的职责、权利认识还不到位,认为党代表是上级或是选区党员授与自己的一种荣誉,参党议政的责任意识不强;还有的认为党建工作是搞形式,开展党代表常任制只是一阵风,做做样子。三是党员群众对试行党代表常任制的了解不深。由于舆论宣传不到位,社会普遍认为党代表作用不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那样直接、有效果,党员群众对党代表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党代表发挥作用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试行党代表常任制是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证明,试行党代表常任制有利于拓宽党员参与和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有利于拓宽党员对党内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渠道,有利于拓宽党员反映和表达对党组织意见的渠道,有利于拓宽党员选择和监督自己领导人的渠道,是发展第1页共5页党内民主的有效形式,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从从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出发,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推行这一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统一各级党委的思想,加强对试行党代表常任制工作的舆论宣传,提高党代表的责任意识,提高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在全党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要面向社会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党代会常任制实施的变化,党代表的社会作用,让更多的阶层了解党代表,从而提高党代表在社会的声望。二、完善制度,进一步充实试行党代表常任制的载体认识上的不到位,导致制度设计上的不到位。不少党组织把党代表常任制作为党委领导下发扬党内民主的一项具体工作,或然性很大,在实践上缺乏积极性和突破传统的权力过分集中体制的决心。现在试行的党代表常任制,在制度机制的设计和实践上,基本上囿于党内传统的权力格局,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提出的“要使党的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选举被选举权体现不充分。党代表的选举权包括“选举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或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的代表”,而实际中“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的代表”,都是另起炉灶,重新推选,造成选举频繁,权力弱化。党代表推选名额中领导干部所占比重过大,普通党员所占比重过小,而且差额部分较小,变相剥夺了普通党员的被选举权。二是议事决策权体现不充分。试行常任制过程中,我们也组织了一些会议、视察活动,包括通过信函请党代表就某一方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领导讲话多,代表发言少;提出建议多,反馈落实少;泛泛议事多,表决决策少。三是监督权体现不充分。现在的党代表70%以上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各个代表在工作中或是上下级领导关系,或是同一个班子成员,或是友邻兄弟单位的领导,涉及到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对上级党委的工作报告、规划建议都是表扬声多,批评声少。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党代会常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