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直言进谏》读后感暑假里我借了一本《上下五千年》的书。这本书中介绍了我国远古时期和中古时期的历史。从书中我知道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神农勇尝百草》、《大禹治水》……等历史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么多的故事,我都一一细读体会。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魏征直言进谏》。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公元626年,唐太宗派人征兵。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兵。可是魏征进谏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了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兽,也会捉到兽,但是到了明年就无兽可捉了。您的做法与这种做法有什么两样呢。”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地说:“我过去总认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计划国家大事,才知道是我的错。”于是就废除了这个诏书。读完这个故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唐太宗有勇于纳谏的勇气感到高兴,他不愧是一代明君。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魏征为了国家兴亡,敢于直谏太宗的那种不屈不挠的英勇气概;看到唐太宗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之力国政的身影;看到了唐朝的人们安居乐业,国家欣欣向荣……我们的国家不也如此吗。全国人民为了国家的利益,都在献计献策。国家总理李克强为了人民的利益,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地为国家、为人民工作。国家经济繁荣了,科技发达了,国势强盛了,综合国力增强了……《魏征直言进谏》让我懂得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勇气。以后不管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中只要对班级、对同学、对人民有利的事,我们都要敢于进谏,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永久不衰。教师评语:小作者由《魏征直言进谏》中看到了魏征直言进谏的勇气,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态度。并联想到了我国的人民为了国家繁荣也在献计献策。全文文笔流畅,感受深刻。结尾点明文章中心,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个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好孩子。第1页共11页第二篇: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魏征简介:(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XX省XX市XX县区),后移居内黄。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少年孤贫,胸怀大志,不事产业,却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隋末动乱,魏征历经坎坷,曾经五易其主。他先是从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李密爱其文才将之招至麾下。但魏征在李密手下并不受重用,李密覆败,魏征随李密投唐。魏征主动请缨,帮助李渊去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但不幸当时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征遭擒,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以后,魏征和裴矩一起入关二次投唐。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冼马。玄武门之变后,继任的太子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先引为太子宫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直到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唐太宗以史的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魏征一生不仅尽心事主,更以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为重,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贞观之治”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魏征所上《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魏征刚正敢谏的故事魏征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又出家当过道士。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先后参加李密瓦岗军和窦建德起义军,李建成被杀后,他又因直言敢谏,受到唐太宗的重用。唐太宗常把魏征召进宫内,叫他提些意见。李世民有不对的地方,魏征能够当面批评,甚至会弄得唐太宗一时下不了台。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第2页共11页去当兵。但魏征不同意。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唐太宗问他。“你不同意这样做,有什么理由。”魏征回答。“臣作为谏议大夫,有义务向陛下指出,这样做违背了治国安民的方针。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