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新四军的抗日和反顽》有感20XX年第296期《大江南北》登载的《论新四军的抗日和反顽》一文中详细描述了新四军在日、伪、顽三军夹击中浴血苦战,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新四军是一支一心一意抗日的部队,后来才迫不得已反顽,反顽还是为了抗日,而当时的情况,新四军只有坚决反顽,才能制止分裂投降危险,维护团结抗日大局。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对日游击战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积小胜为大胜,当然,新四军的对日作战也有规模大的,而且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有发展有创造。文章读罢,感受颇深。从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新四军精神,这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精神,这是服从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这是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精神,这是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服务村民的大学生村官,新四军精神对我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第二篇。读《反杜林论》有感(推荐)读恩格斯《反杜林论》之《道德和法。永恒真理》有感恩格斯在哲学篇第九章中,从认识论方面批判了杜林的永恒真理论,同时批判了他的永恒道德论,论述了道德和经济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杜林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认为人的善恶是先天就有的,把道德说成是超历史、超阶级、脱离经济基础的范畴,并宣扬他这种永恒道德原则,不仅适用于一切时代,而且适用于人类之外的生物界。但是恩格斯否定了这一观点。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这就说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受一定的社会状况所制约,不是超历史的东西。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是还指出:“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是,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第1页共14页益。”在原始社会里,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念,但人们遵守的道德标准,如在氏族的部落内部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爱同胞,服从决议,为部落应用作战等。这些道德标准,是有当时生产关系的公有性质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产生了两个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产生了与奴隶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例如,我国春秋时期坚持奴隶主阶级专政的顽固派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奴隶制度的道德观念。他的反动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他所说的“仁者爱人”,就是爱奴隶主贵族。他认为只有奴隶主是讲“仁”的,奴隶们应该服从有“仁”的奴隶主的统治。他所说的“复礼”,就是要恢复奴隶制度的典章制度,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一边达到奴隶们“犯上作乱”的反动目的,这种道德观念是与维护奴隶制度相适应的,成为奴役奴隶的精神枷锁。封建统治阶级一直把“孔孟之道”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作为奴役、毒害劳动人名和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的道德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他们公开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鼓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个性解放”等等,都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目的的。由此可见,道德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不同社会经济状况就产生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所以道德是历史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杜林的那种适用于一切时代的永恒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20XX221104110020数学1班李秋节第三篇:读《反杜林论》(哲学篇)有感(模版)读《反杜林论》(哲学篇)辩证法有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十二和十三章中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揭露了杜林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源,深刻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恩格斯在分析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时,阐明了物质第第2页共14页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