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河流地貌一、河谷构成要素大陆表面常年具有定向流动水体的槽形凹地叫河流。容纳河流的长条形凹地叫河谷。河谷以分水岭为界,河谷横剖面可分为谷坡和谷底两部分。谷底为河水占据的部分叫河床。河流对地表的改造作用叫河流的地质作用。基本概念二、河流流水作用1.水流运动方式(1)层流和紊流层流:水质点平行运动互不混杂,具有恒定的速度与方向.紊流:水质点的运动不规则,其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不断改变.(2)横向环流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单向横向环流(a):多在弯曲河段发生,因这里水流受离心力作用较强,向一岸偏移形成单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b):洪水时,平直河道河床中部的水量比靠近两岸的增加快一些。因此洪水期河床横向水面呈上凸形,表层水流从河床中部流向两岸构成两个横向环流系统。这种类型的横向环流系统可掏蚀两岸,而在河床中部发生堆积。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c):枯水位时,平直河段河床中部流速较大,水面呈微微下凹形,两岸表层水流流向河床中部,构成表层汇聚、底部辐散型的横向环流。这种环流能够进一步侵蚀河床中部,而在两岸形成浅滩堆积。复合型环流(d):在平原分汊河流或河床底部起伏不平的地,成多股主流线,各自构成一横向环流,组合成复合型环流系。横向环流的类型横向环流的类型横向环流与河流侧蚀(3)涡流涡流:当水流在河道是遇到障碍物时,围绕一定的轴作旋转运动。环流轴直立的涡流——掏蚀河岸,多在河岸发生,引起河岸的崩塌。环流轴水平的涡流——掏蚀河底,并使床底沙波向下游移动。如在跌水的下方常发生此种现象。2.河流地质作用侵蚀作用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下切侵蚀(磨蚀、冲蚀、溶蚀)侧方侵蚀(横向环流,地球偏转力)搬运作用悬移跃移推移(滚动或滑动)堆积作用河流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的破坏作用叫河流的剥蚀作用。河流的剥蚀作用以机械作用(侵蚀)为主,化学作用(溶蚀)为辅。•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流的向源侵蚀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水流有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水流破坏地表有三种方式,即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下切侵蚀:水流垂直地面向下侵蚀,其效果是加深河床或沟床。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从源头或河口开始向上游侵蚀或瀑布的后退称向源侵蚀。侧方侵蚀:也称旁蚀,是河流侧向侵蚀的一种现象。这种侵蚀的结果是使河岸后退,沟谷展宽,或者形成曲流。河流的侵蚀作用(1)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流剥蚀河床底部,使河床高度不断降低的作用叫河流的下蚀作用。基本概念河流下蚀的方式•河流的下蚀可分为两种方式:a.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河水本身重量向下冲击使河床高度降低的作用叫河流的冲蚀作用。b.河流携带的沙石对河床撞击、磨损使河床不断加深的作用叫河流的磨蚀作用。河流下蚀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V”形谷:河流发育的初期或其上游河段,河谷纵剖面较陡、流速较大、下蚀作用强烈,形成两侧谷坡陡峭的峡谷。•瀑布:由于组成河床抗剥蚀能力的差异,使河床纵向上出现刊刻不平,当这种不平加大时,若造成明显的跌水现象称为瀑布。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是下蚀作用的极限,其下河流不发生大规模的侵蚀作用。海平面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最终侵蚀基准面,湖泊和主河道是上游或支流的暂时性侵暂时性侵蚀基准面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流沿水平方向对河流两侧和谷坡的破坏作用叫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流的侧蚀作用和下蚀作用总是同时发生,只不过在上游以下蚀作用为主,侧蚀作用为辅。下蚀作用不显著的中下游,侧蚀作用才居显著地位。横向环流使河床发生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河曲加大。(1)侧蚀作用产生的原因•曲流或蛇曲•牛轭湖(2)河流侧向侵蚀产生的地貌现象河流的侧向侵蚀形成曲流牛轭湖的形成溯(向)源侵蚀(1)溯(向)源侵蚀:河谷源头不断向上游推进和伸长的现象。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河流水流搬运的方式有三种。(1)推移(bedload):流水使泥沙或砾石沿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