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一、写作、出版背景•(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1.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3.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1846年。共分两卷。第一卷(序言、1-3章),第二卷(序言、1-5章)。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文本概况•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四)写作背景:《形态》写于1845年11月——1846年8月。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的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物质世界。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对于如何进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青年黑格尔派在言辞上非常激进,其哲学著作对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但其所谓的斗争实际上却是虚假的.实际上并未超越黑格尔,如果对这种空洞的革命词句下的虚伪斗争和保守本质不予揭露,科学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在群众中健康地展开。因此,揭露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错误理论就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首要目的。老年黑格尔派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右翼思想家集团、德国资产阶级保守派的思想代表。主要成员有:加布勒、辛里克斯、罗生克兰兹等。在哲学上,他们坚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继续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解释一切,认为“绝对精神”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则加以贬低、抹煞。在宗教问题上,宣扬有神论,鼓吹宗教信仰,支持教会,甚至用基督教的正统思想解释黑格尔哲学。在政治上,代表封建贵族和与封建势力妥协的资产阶级保守集团的利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普鲁士专制政权作辩护,对酝酿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持反对态度。他们整理出版了黑格尔生前未能出版的重要著作,如《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等,为使黑格尔的生平与著作传世作出了贡献。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发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打击。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宣扬他们的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书中,他把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和布鲍威尔一样,•是德国抽象哲学的最终结论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哲学上反对共产主义的头等重要的人物。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教条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的审判,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他们认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德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是很重要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则斯赫斯•等人。1844年9月,莫则斯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