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活动教案【篇一:儿童社会性发展 全套教案】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学前教育专业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标: 1.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性、儿童社会性的概念及意义。 2. 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教学重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第一节 概念界定、研究起源与意义一、概念的界定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就已经开始,而我国则是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一)社会性概念东西方学者对社会性概念界定的差异:西方:伯根(1976)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不注重下准确的定义,而侧重研究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六大系统。我国: 1.广义与狭义说(陈会昌) 2.先天与后天合成说(傅安球,1953) 3.杨丽珠、吴文菊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社会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性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定义: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教材)(二)社会性与社会化二者的关系谈到社会性必然涉及到社会化的问题。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是从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儿童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可见社会化是社会性形成的过程,而社会性是指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内容与结果。所以,社会性与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始于 20 世纪初,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为人们对儿童本身的兴趣使然;一个是对发展的关注,对发展的性质、过程及结果感兴趣。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首先,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开展充实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对儿童的认识更为全面。其次,从人文视角来看,研究儿童的社会性使我们承认对儿童的认识更为人性化,将儿童视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智慧发展和知识的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