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超越,面向真正的学习——对“研究性学习”价值定位的思考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作为一个颇具特色的课程领域,是新时代的产物。本文引进复杂系统理论的观点,从当前推进的素质教育过程中,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中对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进行考察。推论得出“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在于:它基于自身的发展,超越自身,面向真正的学习。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复杂理论、价值定位“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作为一个颇具特色的课程领域,是一个新鲜的事物,面对它,人们不禁要问:“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是什么?它来自哪里,又去向何处?按照复杂系统理论的观点,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离不开对“研究性学习”所处的系统――当前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等一系列层次所建构的有机系统――进行考察。一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个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改革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根据国务院《决定》精神,教育部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正确理解《纲要》的基本内容,由钟启泉先生为首的教育改革专家对《纲要》进行了详细的理论阐述,即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纲要〉解读》(以下简称《解读》)。课程是集中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教育价值取向,制约教育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提高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改革观念落后、内容陈旧结构单一、效率低微的课程旧体系,建立观念先进、内容新颖、结构多元、效益高著的新课程体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解读》指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理念和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创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要实现和实施上述理念和策略,必须找到一个改革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课程形态。课程结构的确立是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环节。《解读》指出,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和新时期教育发展所承担的新任务,我国所构建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首先明确了课程结构调整的三项基本原则: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基于教育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之间鸿沟的跨越,借鉴国外课程改革体现出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