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人的书法艺术本质观VIP免费

古人的书法艺术本质观_第1页
古人的书法艺术本质观_第2页
古人的书法艺术本质观_第3页
古人的书法艺术本质观文章作者:陈伯玖前言:这是本人所写的一篇书法理论文章,借用这个自媒体平台发表于此,其目的有二:一是想请感兴趣的同道批评指正;二是想通过文章的切磋交流,结识更多的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朋友。真诚地希望能有感兴趣的朋友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对书法艺术的本质问题也在不断地追问,可惜就是到了现在,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纵观中国书法各种理论观点,对书法艺术的本质问题尽管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但是,主要的观点还是集中在两种看法上面,一种是“道合自然说”,一种是“书为心画说”。这两种观点各从不同的角度对书法艺术的本质问题提出了看法,也都能对书法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予以较好的说明,但在解释书法现象时,也都遇到一定的问题。至于这两种观点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书法理论史上似乎也没有完全说清楚,还有待后人进一步加以研究。为启迪来者,这里对这两种本质观,作些简要介绍。(一)出现较早的,是书法艺术本质的“道合自然说”。所谓“道合自然说”,就是认为书法艺术的本质是一种自然物象的表现,书法中的各种元素都要表现出自然物象的那种神韵,表现出自然物象的那种生命本征。在古代的许多书法理论文献中,经常借用客观物象来比喻书法元素的艺术特征。这种做法在中国的书法理论中非常普遍,也是中国书法理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做法在书界曾经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认为这种作法是其理论不够深刻的一种表现。其实不然,若对书法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将会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关于“道合自然”的说法,是中国书法理论对书法艺术本质的最早认识,它比“书为心画说”的出现要早。这种“道合自然”的认识,对后来书法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历史上“道合自然说”的出现,应该说在东汉年间就算是已经出现了。崔瑗在其《草书势》中尽管没有说得那么明显,但是,他已经表明了这种意思。崔瑗(77年——142年),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二年,卒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人,官至济北相。著名书法家,尤善章草,与其师杜度并称“崔杜”。他所撰写的《草书势》一文,是中国书法理论的开篇之作,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在该文中,崔瑗指出: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在整个文章中,充分地流露出了“道合自然”的观点,尽管他没有明说,但他已经意识到了书法中的一些迹象与客观物象的某种自然神韵极为相似。如,他指出的,“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等,就是借用客观物象的神韵特征来描写书法意象的根本特点。这些其实就是一种“道合自然”的观点,只是还没有正式提出而已。书法史上真正正式提出“道合自然说”的,是蔡邕。蔡邕(133年——192年),生于汉顺帝阳嘉二年,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文学家,著名书法家,官至左中郎将。其书法理论观点主要见之于《笔论》与《九势》两文。虽然寥寥三百余字,却是我国最早书论中扛鼎之作。蔡邕在他的《九势》一文中,就正式提出了书法艺术本质的“道合自然”之说。他在《九势》和《笔论》两篇文章中就这样指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九势》)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笔论》)《九势》一文,主要论述的是书法艺术的“形势”特征。这种特征包含着“形”和“势”的两个方面。所谓的“形”,主要是指书法艺术的形象特征;所谓的“势”,主要是指由形象特征表现出来的那种势态。在蔡邕看来,书法艺术的形势特...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