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王鉴2015.1.20.王鉴简介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呼和浩特市委文明办志愿者负责人;社会化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兼讲师;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第一届学员;养正少儿书院负责人;漠南德苑文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呼和浩特市团委员;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目录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断代二、学习传统文化应当有的正确态度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点教育智慧1.从小学习经典2.德育为本3.重视家庭教育4.人生的追求是合“道”,如此方能长久5.因果教育6.尊重个性发展四、对现代人的启示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断代1、清末受外强的欺凌导致年轻的国人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清朝统治者对传统文化仍然重视,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留洋的童生每天要学习半天中国经典。2、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称孝道为万恶之首,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3、民国期间许多有影响的人物欲取缔中医。4、建国后的破四旧、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传统文化被批判,古代典籍被焚毁,承载着优秀文化精神的社会精英被迫害。5、改革开放之后的二十年,人们受过去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仍存在排斥心理,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糟粕。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加剧了人们对文化的忽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古代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无法得到传承。6、当前,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国内正逐步兴起国学热。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断代二、学习传统文化应当有的正确态度1、坚持历史主义的态度把我们要评价的人、事、思想放在它当时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中去评价,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对传统文化求全责备。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现代西方所谓的民主宪政的思想,我们就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所成,已经落后了,过时了。虽然传统文化中没有采取“民主宪政”这样的名词术语,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没有类似的思想,甚至它有更加先进的思想。二、学习传统文化应当有的正确态度2、避免庸俗的进化论所谓庸俗的进化论,就是自以为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我们后人一定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得比古人远,站得比古人高。如果说这是一种进化论的话,充其量也是一种庸俗的进化论。现在哪个哲学家的著作能超过《道德经》,哪个历史学家的著作能超过《史记》,哪个军事学家的著作能超过《孙子兵法》?……我们前人的智慧是后人很难超越的,不是说不能,但是很难。为什么?二、学习传统文化应当有的正确态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想如实客观具体地认识世界,必须先使自己的心清净下来(清净心就是“器”)。目前大众社会的心态: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所以我们的心不如古人清净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使得我们看问题看得没有古人彻底。中国古人认识世界靠的是一种悟性的思维,不是靠逻辑的推演,是一种圣人所体悟到的境界。《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古人是如何发现的经络和穴位呢?二、学习传统文化应当有的正确态度3、避免历史虚无主义何谓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当我们想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什么,来为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我们今天的和谐社...